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汤拥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凝视”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它既促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各个理论领域的延展,也构建起理论家自我反思的镜面。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讨论凝视问题的主要话语资源,两者既相互补充,又存在微妙的冲突。对此关系的探究将我们引向“批判的凝视”与“被凝视的批判”的复杂辩证。倘若能充分激活凝视的存在之维,重审凝视的伦理政治情境,重构凝视的隐喻功能,或许能跳出看与被看的循环,展开新的理论想象。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言:凝视之为问题

       早在1998年,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就在其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一书中指出:“过去二十年来,对于有关视觉的各个学科领域来说,没有哪个术语比凝视更为重要。”①“凝视”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术语和问题,的确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勃兴密不可分。米尔佐夫认为,凝视拓宽了视觉文化研究中意识形态分析的空间,“通过让我们同时意识到视知觉以及他人能够看见我们,凝视创造了并且再创造着凝视者的身份”②。艺术史学者玛格丽特·奥林在为凝视撰写的术语条目中强调,凝视是一个双边术语,同时凸显凝视的人和被凝视的人,这样就可以将视觉形式理论与社会理论联结起来③。图像理论研究者W.J.T.米歇尔将凝视放在“观看”(spectatorship)这一总名之下,他所理解的图像理论着重探究的是视觉经验与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经验的区别④。宗教视觉文化研究者大卫·摩根则在其《神圣的凝视》一书中坦承,自己之所以会被“凝视”这一概念吸引,是因为这个概念要求我们将构成某一观看的整个视觉领域作为分析框架,而非仅仅分析图像本身⑤。换句话说,凝视指向的不是对象而是场域(field)。总而言之,凝视就是“看”在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甚或更狭义的图像理论研究框架中的难题化(problematic)。不过,视觉文化研究并非只研究视觉,而是构成了当代理论的一种面向,而凝视也已经“不再是知觉的一个术语,而是包含了主体性、文化、意识形态、性、种族以及阐释等诸多问题”⑥。本文不可能同时深入这些论域,但希望从理论渊源入手,探究凝视问题所内蕴的关键冲突,由此展开一种较具整体性的反思,使有关凝视的探究成为把握乃至干预当代理论主导逻辑的契机。

       有论者归纳出凝视理论的五种主要资源:神学、精神分析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福柯权力/制度论、女性主义⑦。虽然这五种资源成分复杂,不过凝视问题与法国理论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有必要先行明确凝视的法语词为regard。英语中regard一词也有凝视之义,但理论界使用更多的还是gaze。在汉语学界,学者们除普遍采用凝视这一译法外,也曾将regard/gaze译为“注视”⑧“目视”⑨等。在法语、英语和汉语中其含义皆为“凝神注视”,内蕴一种紧张,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是凝视受到理论家青睐的重要条件。但是作为理论问题的凝视所指向的并非实际的看,而是看的机制或看之下隐含的关系。只有当我们有意强调某种实际的看所包含的特定的“注意”时,作为关系的凝视才会与凝神注视的实际动作发生勾连,但这仍然只是表面的、偶然的勾连。在本文语境中,凝视者是否真的聚“睛”会神并非特别重要。事实上,本文还将论及瞥视(glance)、窥视(peep)等,它们也并非指实际的看,而是指可以与凝视形成比照的关系模式。

       凝视问题与法国理论的关系,在下文针对福柯和拉康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二人分别是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代表,这两路学说正是法国理论的支柱。不过此处有必要提到法国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资源:现象学。现象学的基本信念是,“事物显现的方式是事物存在方式的一部分;事物如其存在那般显现,而且它们如其显现那般存在”⑩,据此,对被看对象的分析与对看本身的分析互为表里。看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显现是可能的,这正是萨特研究凝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他人如何存在?我如何存在?这需要描述使他人和我得以显现的直观形式。这不是简单的“看到”,凝视的本质应该归结到我的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原初关系上,“在这种关系中他人应该作为主体直接给予我,尽管这主体是在与我的联系中;这关系就是基本关系,就是我的为他之在的真正类型”(11)。凝视他人就是被他人凝视,在任何凝视中都有一个对象—他人作为我的知觉领域中具体的、或然的在场。这个在场使我产生羞耻、焦虑等情绪,我凭借此类情绪把握到自身“被凝视的存在”(12)。萨特抓住了“凝视”一词固有的紧张感,但他强调的不是特定主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实际发生的“眈眈相向”,而是“我之为他人而在”,“任何凝视都使我们具体地体验到——而且具有我思的无可怀疑的可靠性——我们是为着一切活着的人存在的”(13)。当我感知世界时,总有不定数目的“他人”——哪怕并未被实际看到——凝视着我,对凝视的发现“使我们跟随我们的为他的存在,并且向我们揭示了我们对他而言才存在的那个他人的无可怀疑的存在”(14)。综上,凝视的逻辑即看与被看、实际的看与想象的看、看的对象与看的主体之间的辩证。无论这一逻辑是作为现象学的实事、存在主义的境况、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抑或精神分析的幻象被提出,在萨特之后有关凝视的研究中,它始终是起点性的话题。本文接下来的讨论也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

       一、福柯:凝视与权力

       福柯的凝视讨论,首先要提到《规训与惩罚》。该书为讨论凝视提供了关键性的空间意象。福柯分析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不仅注意到中间有监视所有人的监视塔这一空间设置,还特别强调囚犯由于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被监视而渐渐习惯了自我监视。经过福柯重新解读的圆形监狱,其基底正是萨特所描述的被无形的他人凝视的处境,它提示着一个监视社会。在所谓“全景敞视机制”(panopticism)中,“个人被按照一种完整的关于力量与肉体的技术而小心地编织在社会秩序中”(15)。此时,权力不再体现于特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体现于“对于肉体、表面、光线、目光的某种统一分配上”(16)。对肉体的控制“遵循着光学和力学法则而运作,即玩弄一整套空间、线条、格网、波段、程度的游戏,绝不会在原则上不诉诸滥施淫威和暴力”(17),持久的、洞察一切的、无所不在的监视“像一种无面孔的目光,把整个社会机体变成一个感知领域:有上千只眼睛分布在各处,流动的注意力总是保持着警觉”,由此形成庞大的等级网络(18)。这个网络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所有人都是其机制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