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未来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旅产业则是文化产业的龙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精密制造、高清影像、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加速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成为文化发展的引擎动力。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人类文化共同体”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⑤。文化、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理论先行,也就是说要有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支撑。问题在于,目前已有学科都还不是一流学科,而是准备要建设成为一流学科。那么文旅产业所需要的一流学科究竟在哪里?恰在此时,新建一流学科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国家对一流学科有明确的定义:它必须是高度跨学科,能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艺术技术学”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艺术技术学”是“东方文艺复兴⑥”理念引导下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它是国际前沿学科“技术艺术史”在中国语境下的有机延伸。它本身既蕴含了文艺复兴的精髓——艺术加科学,同时也是“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⑦”转换为人才培养体系并纳入学科目录的路径。我们不仅要讨论艺术管理学与艺术技术学之间的有机关系,而且要深入探讨它们在解决中国重大现实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调整各自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国策真正落实为文旅产业的创新驱动力而做出贡献。 1.文化产业与文旅小镇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九年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出台。虽姗姗来迟但毕竟划出一道界限,从此标志着中国产业的战略性转型:文化产业将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实现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2017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做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在上述历史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从国际视角横向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规模有限,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高,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更是与我们作为文化与非遗大国古国的身份极不相称。 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产业的重点是文旅产业,而文旅产业的焦点集中在“文旅小镇”。它涉及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扶贫”与“建设小康社会”等等,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何为“文旅小镇”?顾名思义,它应该是以高端文化为主要消费内容的乡村城镇的混合体。所谓“高端文化”是指作用于高级感官(而非满足低级感官)的文化。对比一下现实,目前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建或正在运营的所谓“文旅小镇”,绝大多数是以观光、购物、吃喝为主要内容的小镇,这便是“病根”所在。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充实文化内容的产教融合型文旅研学小镇,也许将其命名为“国际艺术文旅研学基地”更为恰切。它以“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群⑧”为基本形态,兼作为教学科研与职业教育、培训空间,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国际新型办学综合体;至于美食、购物、观光只是商业配套而非主体内容。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⑨”、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⑩等国家部委文件中列举的各项任务,在产教融合型文旅小镇(11)中找到了承接载体,这也正是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文件精要之所在。 仔细分析起来,上述“国际文旅研习基地”是以一带一路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涵盖考古、分析、数据、鉴证、保护、修复、转移、创化、展陈、运行等各个环节,它与一流学科对接之道,是将“文化科技深度融合(12)”落地在艺术技术学下属的各个研究方向之中,并灌注于文旅产业内部,其目标是在社会价值方面获得几何级数的提升。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提出的“文旅小镇暨国际文旅研习基地”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科学,即国际领先的数字、影像、全息技术;其二是艺术,即精湛的大国艺术工匠作品与传统非遗技艺完美结合,它们共同组成构建“一带一路人类文化共同体(13)”的实质内容。国家多项文件中已为我们指出达成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即通过政校企合作来构建“政用产学研融合(14)”城镇。 发生在中国的城镇改造与乡村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居住、生存、迁移运动,在客观上一定要有最先进的建设思路,以及精准的示范模板。前者由“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为代表,后者以“国际艺术文旅研学基地”为表征。“国际艺术文旅研学基地”是作为文旅小镇升级版打造,它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的“国际”是指一带一路地区,“艺术”是指用艺术的想象力去串联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晶,“文旅”是说与东方文化底蕴密切结合的生命体验,而“研学”则是指将教学科研渗透在学院式小镇的每一个部分;以上四个部分融会贯通,形成“产教融合”的有机综合体。 上文中出现一个关键词——学院式小镇。何谓学院式小镇?它是参照牛津、剑桥“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理念而打造的学院/小镇综合体。其先进之处在于: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不仅为小镇提供了内容同时也确保了人流,这是一种典型的“返古开新”创造性构想,一举超越了以往“吃喝娱乐购物”的旅游模式。我们意外的发现,它实际上就是期望的“产教融合”城镇。这种“学院式小镇”或“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思路的先进性还体现在以下方面:利用大数据基础与信息样板采集,对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考古、分析、数据、鉴证、保存、修复、转移、创化的文旅产业链体系。201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采用世界最尖端数字技术结合古代东方传统岩彩技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将已失落的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翱翔的太阳神”(15)成功复原,并将复原的巴米扬东大佛天井画以组装壁画的情景体验空间的形式向公众展陈(如图1),不仅为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转移、创化翻开了新篇章,而且为产教融合式文旅提供了经验模型。另一个典型案例的主题取材于北京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16)(图2)。如今我们拟借鉴国际先进的转移复原技术进行创化(图3),目标产品是“情景体验非遗教室(17)”,其中包含修复课程的教材和教具。它是艺术教育最直观而生动的课堂型教室,可将艺术品复原转移创化的完整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者感受到真实还原的艺术品与声光电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的魅力。同时,它也是“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的孵化器,直接作用于丝路文旅研学产业。此外还兼具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8)”“丝绸之路国际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等多种功能,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