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4;J-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20)04-0001-10 在当下中国论及美育,首先应回顾其特殊语境与专门指向。美育(即审美教育)一词在西方最初由席勒提出时,在其启蒙蓝图中,主要旨在促进人性的完善,即个体能够通过美育达到自由,提升道德。而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性危机下,“美育”一词最初由西方引入时,亦强调提高精神境界、完善个体道德之意。总体来说,这种取向都有借助审美经验无利害的优势,克服工具理性弊病,推动实现个人道德乃至促进社会发展之意。然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随着全球发展将创新纳入主要考量,以及中国社会迎来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新目标,高校将提升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在我国艺术学科建设已经得到不小发展的当下,美育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新的诉求,即我们当下的美育建设如何在更适应当下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下加以拓展。 参照上述语境,美育在当代的发展需要应对两个问题:其一,席勒时期的形而上式美育思考尽管可以继续推进,但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的发展都期待美育能更实践性地应对当下境况;其二,考虑到技术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早已跨越了科学/艺术的简单划分的界线,无论在感官经验、情感方式、直觉还是主体认知等方面都渗入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此,在区隔二者的立场上发展美育亦已不太现实,审美与科学的关系有必要加以重估。可见,美育在当代的任务已由原本的人性完善发展至了人格完善与能力完善这两大方向。从人格完善的层面来看,就是主张个人具有生动而完善的人格,具有充分的道德自觉,具有充分与社会互动协作的意愿和能力。而从能力完善层面来说,个人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也必须具备履行的格局与能力,即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20世纪西方艺术教育脉络中的审美教育 当代西方涉及美育的探讨有两个领域:其一是教育学,相关课程涉及“普通教育学”“艺术教育学”“鉴赏教育学”“音乐教育学”“哲学美学”“博物馆教育学”“戏剧教育学”,以及“美学与教育”“艺术教育哲学”“教育美学”。[1]79其二则是艺术学。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做出两点判断:一方面,西方的美育建设主要是基于艺术教育建设;而另一方面,西方艺术教育的晚近发展呈现出更为重视人文素养层面的美育的倾向,这已经超越了艺术技能培训及艺术知识传授的专业教学范畴。这两个方面即体现了美育发展可供落地的现实基础,但仍不免令美育限于艺术教育的学科领域,美育在普通学校教育、非艺术教育、社会教育这些领域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凸显。 20世纪以来欧美艺术教育的发展可用三大思潮、两大脉络来概括。 阿瑟·艾夫兰(Arthur Efland)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将美国艺术教育20世纪以来的发展概括为三大思潮的影响。其一是表现主义思潮,该思潮与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先锋艺术发展方向相一致,强调个性表现,而教育上则以“创造性自我表现”为主要目标。其二是重建主义思潮,该思潮受杜威审美经验观及教育观的影响,主张审美经验的重建是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重构的重要力量,审美教育在此思潮中是重要的推进方向。其三是科学理性主义思潮,该思潮推动了以学科知识传授、学科科目规范化、学科评估而非个体个性及精神培养为建设目标的课程改革。①这三大思潮之间的冲突是相当明显的,在艾夫兰看来,这是“注重艺术教学的内容”与“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两种观念之间的冲突,[2]在伯纳德·达拉斯(Bernard Darras)对欧洲艺术教育的梳理中,这则是“由艺术价值导向的教育”与“更为实用主义、科学的、技术的,以及审美的教育”之间的冲突。[3] 两种表述尽管略有差异,但其揭示的要点却颇为接近——在根本上,关注培养艺术专业能力的教育与关注艺术教育功能(美育功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果继续追溯下去,这一冲突则一直贯穿于西方艺术教育的两大脉络中。换而言之,这不啻是艺术自主性传统与学科教育理念之间的内在张力造成的,尽管在席勒的审美教育理念那里,这二者在形而上层面得到了弥合,尽管在马尔库塞等人的建构中,审美经验成为拯救主体的重要途径,尽管艺术自主性原则赋予了艺术学科最初基础的合法性,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所确立的天赋直觉、孤立的天才艺术家、审美无功利、不可习得的创造性等观念都有将艺术教育导向封闭的精英人群之危险,从而与日益关注民主化的艺术教育方向相互抵牾。同样,西方美育多被视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背后也离不开上述原因。因此,我们有关美育的思考不妨从西方艺术教育所纠结的这一对冲突中抽身出来,从艺术教育的学科框架中走出,专注于这一议题本身。 鉴于美育最初至今的教育目标,我们或可将之置于人文教育的整体蓝图下,参照当代西方艺术教育的几个主要建构方向加以思考。随着重建主义思潮的一步步发展,西方艺术教育在人格完善与能力完善方面其实已经做了相当精彩的探索。倡导美育即聚焦西方艺术教育在这两个方面的成果,并在人文教育的框架下思考提升我国人群整体综合素质这一问题,而我们也是在上述关切下来展望美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社区方面可能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