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给全球文化艺术行业按下暂停键,各国剧院场馆接连停摆、演出展览纷纷取消,艺术社群面临严峻生存困境。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也迫使艺术管理者重新思考文化艺术行业是否具有独立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危机过后艺术组织恢复力与行业弹性。在危机频率更高、波及范围更广、应对难度更大的新时代格局下,任何看似“远在天边”的潜在风险,无论是经济动荡、政治变革、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公共危机,抑或是影响组织声誉形象、艺术活动现场、危害人生安全等紧急事件,都可能给小到艺术家个体、艺术组织、企业,大到整个文化艺术行业致命一击。因此,对于艺术的危机管理研究就更加迫在眉睫。 危机管理理论于18世纪60年代自美国兴起,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其有着不同的研究脉络。发展至今在西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涵盖危机管理基本规则、管理模式、阶段分析、动态流程等,基本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独立发展又互相融合的学科分支。[1]下文所探讨的“艺术危机管理”则同时涉及了这两大危机管理领域,既涵盖了艺术组织、企业的自身危机管理,也涉及公共危机对艺术行业的影响。我国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自2003年SARS公共卫生危机时开始,学界迄今已初步完成了危机管理基本任务的探讨和部分行业的应用性研究。但对于艺术学领域来说仍处于边缘议题,尚未得到艺术管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据统计,我国目前涉及危机管理研究的学科领域有公共领域、教育、信息传媒、自然生态保护、建筑工程管理、语言文化学、心理学,[2]而文化艺术领域,仅针对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文物遗产的安全保护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略有研究,对舞台演出安全和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也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归纳,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理论述。由于艺术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艺术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艺术社群和艺术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更需要学界将危机事件放入艺术学科门庭中进行规律的总结,从中提炼出理论的思考,再反哺艺术实践工作。因此,一套完整、成熟的针对艺术领域的危机管理研究系统亟需建立。 一、文化艺术行业的危机应对困境 (一)文化艺术行业面临的两个悖论 危机时期,文化艺术行业常常会深陷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两大悖论中,从而阻碍危机应对的能力与行业复苏的效率。从COVID-19疫情中艺术应对现状就能初见端倪。 第一,经济价值产出与救济资助收入往往不对等。由于文化艺术的非刚需性,社会重大危机发生时,文化艺术部门的财政拨款往往会被裁减,公共支出预算挪用于其他部门。在应急救济和社会资助上文化艺术部门也非优先考虑的对象。并且,危机时期政府对艺术复苏的直接资助少,更多是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进行间接支助。这是全球艺术行业共通处境,例如贷款利好政策就是美国最常见的政府对艺术复苏的支助方式,而非直接财政拨款。[3]再者,社会对艺术部门的固守印象,如文化机构被看作是天生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组织;[4]艺术家天生可为艺术牺牲;即便不富裕,他们也会为了追求艺术在困苦中坚守…也会致使艺术的公共资助(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捐赠)被认为是非紧急和非必需的。 然而相悖的是在后危机的复兴阶段,却又往往需要文化艺术产业冲在前列,以求快速拉动社会经济。并且,当需要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平抚社会情绪时,文化艺术也是不二之选。我国在《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年达到的目标:促进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以重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此可见我国文化艺术对经济复苏所起到的领头羊作用。欧美国情亦如此,当金融危机或是社会危机影响美国至欧洲时,文化部门公共支出不断下降,但同时政府官员又强调艺术、文化和创意产业是应对危机的最好手段。[5]这种又需要做经济贡献,又得不到充分公共资金应对艰难是全世界文化艺术部门在危机面前共同面对的悖论困境。 第二,艺术价值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知与认可。很多隐形的艺术价值,如社会效益、审美价值和治疗功能,难以被量化。艺术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减压;艺术所饱含的爱、和平、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可以抚平伤痛,具有治愈功效;艺术亦可缩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无形中联结社会群体。但是由于这种功能未能被我国全社会充分认知并认可,于是出现了在新冠疫情初期,歌手创演慈善音乐便受到国内一部分网民质疑。悖论是,一方面不完全认可文化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却又是依靠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度过危机的艰难时刻,如医护人员唱歌跳舞听相声解压,全国人民以电影电视、书籍绘画、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作为精神食粮度日。诚然,对艺术价值的质疑声音只是小部分,但一定程度上让艺术家不敢随意发声。与此不同的是,意大利疫情封城期间,大街小巷充满琴声歌声,这种全民主动的艺术参与行为,是社会长期以来良好的艺术氛围滋养出来的。一言以蔽之,从边“轻看”边“享用”的矛盾点可以看出,国内在艺术教育、艺术全民普及和艺术价值推广等方面还有很大努力空间。 以上两个矛盾点,造成了艺术界在危机时刻常常处于迟钝的状态,动弹不得或不知所措。被裁减预算拨款、难以赢取社会公共支助,同时被指望更多贡献,“以更少做更多”,不免会让艺术界生出无助感;而危机时代“艺术无用论”的社会成见,也让艺术人士在渴望回馈社会时畏手畏脚,并产生“做更多也无助”的无力感,造成了我国艺术行业在危机面前进退维谷的现状与尴尬处境。 (二)后危机时期艺术行业举步维艰的原因 每每重大公共危机来临时,艺术行业往往难以翻身。一方面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艺术行业自身潜在问题,致使社会支援、公共支助少。首先,忽视艺术力量、缺乏艺术自信。危机发生时,艺术家难免会产生一种“艺术渺小”、帮不上忙使不上力的感觉。我国艺术从业者缺乏笃定坚信自己作品有对抗危机、治愈大众的力量,因而,较少积极主动地以艺术贡献回馈社会。自然,反之得到的民众、企业的社会支助相较其他行业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