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视觉艺术教育的哲学思辨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初熹(1953- ),女,江苏吴江人,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学与艺术教育哲学研究(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美育学刊

内容提要:

21世纪我们需要在哲学视域下审视视觉艺术教育的理由,即回到视觉艺术教育的原点,回答其本质、终极目标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哲学对视觉艺术教育具有宏观指导作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引入哲学的“思”,有助于我们看清视觉艺术教育的本质,实现其存在价值。再次,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引入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思考,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视觉艺术本质与范畴的认识,构建起能够推进中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优质视觉艺术课程。最后,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教育哲学有助于我们看清视觉艺术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并通过批判与反思,重建面向未来的学校视觉艺术教育体系。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1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20)06-0027-07

       一、哲学嵌入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从美术教育转向视觉艺术教育

       20世纪下半叶,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出现了“视觉艺术”(Visual Arts)的概念。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版的定义,视觉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如陶瓷、绘画、雕塑、版画、设计、手工艺、摄影、录像、电影制作和建筑。许多艺术学科(表演艺术、概念艺术、纺织艺术)涉及视觉艺术以及其他类型的艺术。视觉艺术也包括应用艺术在内,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室内设计和装饰艺术。目前“视觉艺术”一词的使用包括美术以及实用的装饰艺术和手工艺。[1]

       在我国2011年之前的学科分类中,美术学科为二级学科,其中包括设计这一门类。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第8号文件发布的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其中“设计学”由于跨学科边缘交叉的缘故,可授艺术学学位或工学学位。从此时起,设计学科与美术学科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现行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课程中,内容既包括纯粹艺术(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也包括实用艺术(工艺和设计)等。根据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高等院校中,美术学和设计学已经分离。特别是近年来,视觉艺术的跨界发展促使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中小学仍然采用美术课程的称谓,其内容又涉及设计学科的话,容易产生概念混淆,不利于中小学生对美术学科和设计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既然现行中小学美术课程已涵盖了视觉艺术课程的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将我国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为“视觉艺术”课程。其优势在于:(1)视觉艺术课程对应艺术学的分类,涵盖美术学科和设计学科;(2)视觉艺术课程凸显跨界的特征,有益于将当代议题(如传承与创新、环境保护、移民、科技发展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学习,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3)视觉艺术课程有利于改变教师对既有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教学改革。[2]

       总之,学科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视觉艺术教育”的提法能对应智能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趋势,涵盖不断出现的新门类,具有包容性与前瞻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论及现行课程时,使用“美术”“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学”的称谓,论及对21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时,使用“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教育”“视觉艺术课程”和“视觉艺术教学”的称谓。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哲学视域下审视视觉艺术教育

       1860年,英国开设小学图画课。1904年,我国开设小学堂和中学堂图画课和手工课。迄今为止,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已有160年的历程。其间,伴随时代的发展,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多次演变。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研究项目。由全国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小学教师代表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其中也包括美术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订。2001年至2017年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我国政府对美育工作的日益重视,学校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中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技术、脑科学、宇宙航空等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进步,快速变化的动态世界导致社会形态发生急速变化,信息技术和创新的进步被称为经济4.0时代[3],经济4.0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教育随之发生变化,教育4.0①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迎合“创新时代”的社会需求的目标。一些学者指出:教育4.0时代的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如何读写,更需要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教育要帮助学习者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发展。

       在智能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普通教育场域中的所有学科教育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自我更新。当我们回到原点,追问:视觉艺术教育何为?其未来前景如何?如何重构学校视觉艺术课程体系?这是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教师们都需要深思并寻找答案的问题。

       在对视觉艺术教育的本质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开创性论证之际,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认识与惯性的思维模式,对视觉艺术教育的基本和普遍的问题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方位的审视并进行改变。而要突破既有观念,我们就必须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是对一系列形而上学的学问(根源性、终极性、普遍性的)的追求,是一种批判性活动,也是一种反思活动。哲学意识对于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拓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将哲学意识及其思辨的方法嵌入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可以推进哲学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互动,促进视觉艺术教育界审视已有的经验,重构新的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