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好的皮影戏:关于工艺美术批评逻辑体系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怡芳(1980-),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研究(江苏 徐州 221116)。

原文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内容提要:

本文皮影戏的事理比喻,探讨了建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批评逻辑体系的必要性和途径。通过对数字进化隐藏的忧患、审美后现代性困惑、概念范畴反复消解的危机、文“化”方式建构的倒置几方面现象的批评,揭示了工艺美术批评的核心目的是探讨伦理价值并提供可参考的标准。本文提出明确人、物、环境一场构成的批评范畴是体系的前提基础;实践本身是检验批评的一种方式,也是批评的必要途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批评意识是逻辑体系成立的有效保障。逻辑体系中的批评主体具有多样性,现实主体可以发展成为理想主体,理想主体中的自发批评者与职业批评者之间也可以互为转化。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面对当代国内蔚为壮观的运动式文化产业的热潮,评价和批评体系的建设却显得无以相称的滞缓,特别是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与工艺美术批评。基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批评体系并非某些权威或研究者三言两语缺乏充盈论据的观点,更不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会议发言或慷慨激昂的演说能够确立、发展的。工艺美术自身的实践、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亦是当代文艺批评体系完整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需。皮影戏也叫“灯影戏”,用动物的皮或纸板剪刻出故事人物的剪影,穿连着线杆,人在幕布后用手操纵戏曲人物,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观众在蜡烛或其他光源的照射下隔着观影幕布看戏,它曾是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生活艺术。演好一场皮影戏与建构工艺美术批评逻辑体系的道理相通,本文将借助皮影戏的事理比喻进行认知探讨,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工艺美术批评(原因是想看一场“好”的皮影戏)、怎样批评(正是演好一场皮影戏的根本)、谁来批评(看戏、演戏、编戏不同身份人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梳理一种针对工艺美术批评的逻辑体系。

      在黑格尔建构的哲学逻辑体系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辩证法的原则,也包括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发展之关系。[1]相较庞大宇宙式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宛若星辰的工艺美术研究,如果没有清晰界定的范畴和概念,没有合理的结构和方法,没有恰当的运转系统机制,就会导致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徒劳,就会弱化逻辑思辨的能力。当然,本文并非为了标榜以下观点才是高屋建瓴,而是将多年来切身的学术研究、行业管理、设计制作、商业营销、教育培训的经历,作为实践与理论反思的真实支撑,进而探讨一种工艺美术批评逻辑体系的可能性,为所好者抛砖引玉。

      二、为何批评——想看一场好的皮影戏

      就观看皮影戏来说,受到批评的原因不外乎“这戏演得不好”。对工艺美术来说,面对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观看这场热闹大戏的人,同样希望感受到过瘾和好。但是,如果不了解工艺美术批评的历史和现实必要性,就不能真正认识工艺美术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正如弗莱所说:不了解艺术批评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艺术史。批评史是艺术史的前史,只有在这部前史里,艺术史的化石才拥有了或多或少可辨认的形态。[2]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建构当代的工艺美术批评体系,就是在书写当代的工艺美术批评史,也是为了后世对当代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做一些必要的积淀。

      数字进化隐藏的忧患、审美后现代性的困惑、概念范畴消解的危机、文“化”方式建构的倒置,这些现象中的问题根源引发我们追问为何要进行批评,即批评的目的和意义。从普遍意义上讲,工艺美术的批评目的是寻求价值和标准;就其特殊意义而言,工艺美术批评是在社会时空结构中确证某种存在性的意义,是对伦理价值的探讨和实践。人类社会各种存在的业态,如果没有标准,且处处时刻遭遇颠覆和消解,某些像癌症毒瘤一样的变革细胞,就会蔓延扩散至社会的任意角落,重恶到无法医治。

      (一)数字进化隐藏的忧患

      自19世纪以来,尽管期间乃至当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非主流地证明了未必只有进化才是高级的、优选的路径,事实上,社会发展的进化论思想仍然大行当道。一组组增长的经济数据也包含着潜在忧患的增长,被驱动着的浩荡的进化车轮看似难以停下行径,但经济发展加速度减缓已是由内而外惯性作用的客观事实,任何抵抗和悖逆的调整必将阻碍社会发展的规律。发展必须合理,过度则会引起毁灭和破坏。

      根据行业统计:2006年,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共258万人,其中制造业245万人,占95%;批发零售业行业从业人员总数有近13万人,占行业总数的5%(数据来源:《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2009年,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共770万人(数据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不完全统计)。2010年,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共1800万人(数据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不完全统计)。2012年,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共1000多万人(数据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不完全统计)。

      另一组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15年,全国艺考生人数逐年递增,由2002年的3.2万猛增至今年56万左右,增加了30多倍,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至1679所(数据来源:中国美术高考网统计,艺术生包括了美术生、设计生)。

      可见,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艺术受教育“人才”逐年壮大是客观事实,而显见的矛盾也反映隐藏的忧患:不断增长的从业者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的院校教育规模与实际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一方制造生产、供应艺术需求,一方为艺术需求买单、消费,数量上供过于求、质量上供不应求是显见的矛盾。政府的忧患在于:提高质量就得严控数量,严控数量就得减缓发展的加速度,就得寻找一种调节机制不损失国家统治与发展必需的利益。大众的忧患在于:不理解的艺术多了,买单值不值的情况多了。

      随着客观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在转变,收藏、买点值钱的家当、奢侈消费需要,成为发展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最唯心的噱头。面对眼花缭乱的形式,如何选择这些优劣掺杂的精神食粮,消费素养尚未达到一定标准的大众有些手足无措。

      (二)审美后现代性的困惑

      各种叫做“美”的收藏和消费品,充斥当代人们的生活。在大卖场一样的博览会里,人群走马观花,看到的多是堆积的商品,观者的视觉难以透气。一些艺术馆、画廊的展览,特别是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创作,观者看不懂、无法理解,甚至挑战伦理道德的极限。归纳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审美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以极端的统一和标准程式化为特征;第二类,具有恶俗、戏谑和粗劣的特点;第三类,既不标美也不恶俗,只是无底线的恶性模仿。具体地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