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42(2021)3-0004-12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国艺术如何真正走向世界?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目前中国艺术已经引起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兴趣,同时,“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仅国内的人关注,甚至一些外国人也相当关注。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概括如何使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则是要“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现代艺术语言的特点 为什么必须采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因为只有艺术语言是现代的,才能吸引外国观众的兴趣,才能看懂、听懂。现代的艺术语言至少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即时代性(时尚性)、国际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首先,艺术语言应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的艺术语言是不一样的,吉林艺术学院管理学院近期专门成立了电影管理系,以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指示。以电影为例,从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来看,世界电影最早是蒙太奇电影美学,后来是长镜头的纪实性电影美学,已经是过去式了,我认为现在的电影应该是虚拟美学时期。在当今的数字技术时代,有大量的好莱坞影片,还有近年来的国产大片,几乎都是电影虚拟美学的产物。甚至在讲课时,我大胆预言中国电影的摄制创作在数字技术时代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的电影很可能不是拍摄出来的,主要是后期制作出来的,而且后期制作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艺术语言不但具有时代性,还具有时尚性。例如设计专业,它的时尚性是非常强的,服装设计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服装设计光有时代性还不行,还必须具有时尚性,几乎每年的时装样式都在更换之中。其次,艺术语言应具有国际性。艺术语言无国界,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可以将艺术语言拿过来为我所用。就拿电影语言来说,原来的蒙太奇电影手法和长镜头电影手法,世界各个国家电影界都在采用,如今是数字技术电影时代,很多国产大片采用好莱坞的电影技巧和制作手法。再次,艺术语言还应具有创新性。创新性是任何艺术不断发展的鲜明特点,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纵览古今中外艺术史,凡是艺术活跃发展的高峰期都离不开创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讲,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总而言之,时代性(时尚性)、国际性、创新性就是现代艺术语言应具有的特点。 二、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必须要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这两个字很重要,传统文化中有“优秀”也有“糟粕”,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中,应该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真正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中华民族艺术自身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世界艺坛上得到它应当具有的地位,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国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追求,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且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一方面,正如人们常说的,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国际性,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艺术繁荣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21世纪的艺术更需要对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运用现代意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观照与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正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深沉意蕴。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华人艺术家们已经通过他们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深刻的启示。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博采东西方文化之所长,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通过富有时代感的、创新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富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几乎在各个艺术门类中都不难发现,并且可以在一批享誉世界的著名华人艺术家们那里找到例证。为了使相关理论阐释得更具体、更有趣,我将按照我撰写的教材《艺术学概论》的思路,通过以下八个艺术领域来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通过现代艺术语言来体现的。 1.用现代的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已经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期出现一批优秀的影片,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从此诞生: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出现很多优秀影片、优秀演员等;第三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同时出现的电影改革运动,指的是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运动”、大陆“第五代导演”。 在电影改革运动中,首先出现的是香港“新浪潮”电影,领军人物是两位知名导演。一位是徐克,他的代表作品是《新龙门客栈》。另一位是许鞍华,她的代表作品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由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三人主演。其次出现的是台湾“新电影运动”,其特点同样是电影语言的革新,在内容上体现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乡之情。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有两位,一位是导演侯孝贤,他的代表作品是《悲情城市》和《恋恋风尘》,这两部作品都是讲台湾人思念故乡、思念亲情的。另一位导演是杨德昌,他的代表作品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和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特征非常接近,都是用现代的电影语言体现一种民族情结。最后出现的是大陆“第五代导演”,所谓“第五代导演”是指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等等。其中领军人物陈凯歌的成名作品是《黄土地》,我认为《黄土地》是陈凯歌创作的最高峰。《黄土地》故事很简单,讲述一个八路军文艺宣传队去农村采风,搜集农村的民歌民谣,住在一个老农民家,这个老农民有一儿一女。故事虽然简单,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据《黄土地》导演陈凯歌的阐述,整个影片的核心是“如此贫瘠的土地却养育了如此伟大的人民”。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其实有很多地方是不可耕作的,我曾经和几位书法家还有画家朋友坐着汽车从兰州出发到敦煌,一路上是戈壁和沙漠,寸草不生,开了一天车到了武威才看见绿地,第二天又是戈壁沙漠,晚上到达张掖,依旧是戈壁沙漠。中国真正的地理中心位置在兰州,但兰州以西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可耕地面积很少,就是在这么少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养育了今天14亿的中国人口,说明中国人民确实是勤劳又勇敢的,在这么有限的可耕地上,中国古代文明延续至今。但是在国外,例如人口才三千万的加拿大,国土面积99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多,而且基本上是可耕地,没有什么戈壁和沙漠,因此《黄土地》更能凸显这部影片的核心。不但如此,《黄土地》的摄影是张艺谋,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影片中有个非常经典的画面,画面上十分之九是黄土地,十分之一是蓝天,黄土地上寸草不生,而天边有几个小人在犁地。如此贫瘠的土地却养育了如此伟大的人民,既体现了电影核心,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在北京大学曾听过几位国学泰斗的课,第一位是98岁高龄去世的季羡林先生,第二位是北大哲学系95岁高龄去世的张岱年先生,第三位是已故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他们都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黄土地》画面中正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另一位领军人物,他的成名作是《红高粱》,女主角是巩俐,她当时是中央戏剧学院本科生,还没有毕业,因为这部影片一举成名。男主角是姜文,他凭借这部影片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的奖项。总而言之,不管是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运动”还是大陆“第五代导演”,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现代的电影语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大陆“第五代导演”,无论是画面色彩还是电影造型,都远远超出前面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