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艺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兆荣,博士,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401331)。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

内容提要:

艺术教育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至为重要。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向自然学习”是第一位的;而“模仿”——无论模仿自然,抑或是“描红”经典对于学习者都是重要的。在我国,临摹可视为一种“附遗产”,许多遗产的真迹已经失传,幸得有了历史上的墨拓。艺术的社会化素有传统,然中西方各有轨迹。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受益、受害于西方甚多,今天,一个重要的任务即重新反省、反思和“质检”这一艺术历史的“话语”问题。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在自然中“教化”

      艺术具有教育功能,这无需解释,它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不同,文化多样,教育的机制、功能和手段也不同。但在艺术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又是共通的,即“向自然学习”。“自然”在艺术教育中成为最权威的模本,它宣告着人类的经验、知识的艺术表达无论有多少种评述、阐释和主观性“样本”,终极的评断是自然。又,无论人们对这一命题有何不同的见解,都不妨碍这一命题本身的无可争议性。艺术的教育与学习更突出了这一点。

      自然教化之“向自然学习”包含了几层基本意思:1.树立艺术源于自然的信念。以艺术史的角度,原始艺术的产生直接来自于自然。2.自然自有“自然”的道理。在这里,前一个“自然”指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后一个“自然”指在大自然中包含着和谐、永恒、平衡和至高无上的规律性,不可违背。3.艺术家创造灵感的最终源泉是自然。4.自然是艺术教育、学习和体验的最好课堂。

      对于艺术的起源,无论学者给出多少种说法和定义:模仿、情感交流、劳动、游戏、巫术、季节转换符号等,①“自然”都在。自然既成为艺术的源泉,又充当最权威的评判者,同时还扮演最完美的“模特儿”。中国书法史上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卫夫人在教王羲之书法如何一波三折的技法时,用了四个字:“崩浪雷奔”。“崩浪”指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层一层、往前或往上涌动,层层不穷。这是在海边观察潮汐变化时的体验。“雷奔”指在春夏之交,冷热交错,阴阳互动,宇宙间性弥漫着宣泄的郁闷;雷声从远处传来,低低地咆哮,随着闪电,发出雷鸣。②这不是单纯书法技艺的施教,而是对书法艺术的终极理解和指导。在这里,“自然”并不参与任何的评价,而是隐形地化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圭旨。

      在西方的艺术教育中,“模仿”是一个理论性原点,“自然”则是终极模仿的对象。模仿之于“教育”可谓基本和基础。在西方美术史上,“摹仿”最具影响的言说,是放在哲学美学范畴的,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一路讨论,贯穿而下,直到今天。模仿当然包含在艺术教育机制中。在我国,无论是“摹仿”还是“模仿”③,都是具有教育含义的学习方式。“临摹前人杰作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④从字的构造看,“摹”的本义为:非亲手书画,非亲手创作,而是仿照而写,或仿照而画。《说文解字》释:“摹,规也。”意思是根据规范、标准练习。故“摹”所构成的词组几乎都围绕着这一特点,诸如摹本、摹仿、摹似、摹效、摹绘、摹刻、摹写、摹印、摹状、临摹等。韩愈《画记》有:“余之手摹也。”可谓最逼真的解释。范晔《后汉书》有这样的句子:“若是,三代不摹,圣人未可师也。”可见教育之功效。而“模”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模,法也。”(按:水曰法,木曰模,土曰型,金曰镕,竹曰笵)意思是说,使造器规格化的框框。“模”有语义上的变化比“摹”更大:用以复制土坯的木框为模型,引申为规范、范式、标准、模范,引申到学习上的摹仿,诸如模板、模具、模样、倒模、制模、楷模、规模、丕模、模样等。摹(模)仿构成了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的长效机制。

      人类的摹仿首先是以大自然为师范,最早的“原始艺术”大多在洞穴中被发现:

      今天,人们已经发现了让人惊叹的洞穴壁画。尽管其艺术技巧几乎称不上完美,但我们却能够辨认出它们的题材:通常都是穴居人熟悉的动物,比如野马。虽然我们对这些艺术家画画的准确动机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却不言自明:早期艺术家知道如何去模仿他们看到的东西。有一些作品似乎也是对情感的表达:也许是对动物所具有的力量感到恐惧;又或,是对这一力量的征服感。然而,一个更好的赌注却是:早期艺术家享受模仿的乐趣,因为他们天生就知道模仿。他们喜欢把他们在三维世界中看到的东西移置到二维平面上。一切视觉艺术都是模仿(imitation)。⑤

      “师范自然”也包含着今天艺术教育中的所谓传统与创新;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自然原则”——无论是指自然存在的本相,抑或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产生的认知价值、认可标准,都可以转换为艺术创作与教育中诸如“摹仿—变异”“传统—创新”“法则—风格”“继承—发展”等命题上。中国的山水画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不是“自然”的自然山水,却不悖中国传统艺术对自然“天人合一”的遵循和遵守。西人不能理解,因为艺术教育的主圭区隔着自然之于文化的认知差异。“自然”被不同的族群、文化、语境所融入、融化,艺术不啻为“人化自然”的表述。当“自然”加入人们的主体意识、主观感受,就产生了“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效应。一种临摹对象的画像,历史上可以清晰地辨析其脉络,也能真切地体察其中的差异,哪怕是同一个形象。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与变化”⑥。艺术创作如是,艺术教育亦然。概言之,遵照自然规律包含着变化与创造。因为,人在其中。

      故,之于艺术教育,有争议的不在于向自然学习,而集中在艺术教育中的“想象/模仿”的问题上,涉及包括诸如艺术类型相关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苏⑦: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怎么样呢?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现在想改进许多年传下来的制度,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吧?我们好不好先从音乐开始,然后再谈体育?

      阿:很好。

      苏:你是否把文学包括在音乐里面?

      阿:我看音乐包含文学在内。

      苏:文学是不是有两种:写真和虚构?

      阿:不错。

      苏:我们的教育要包括这两种,但是首先从虚构的文学开始。

      阿:我不懂你的意思。

      苏:你不知道我们教儿童,先给他们讲故事吗?这些故事虽也有些真理,在大体上却是虚构的。我们先给儿童讲故事,后来才教他们体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