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国家话语的发酵,本土学界迅速产生了以“中国教育走出去”为中心的理论探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不过,相较于先前围绕“教育国际化”形成的学术热潮,知识界对这一主题的阐释还不甚充分,呈现出碎片化和表层化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外教育援助、孔子学院发展、海外语言政策、中外合作办学、“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具体政策与实践问题,对“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整体构想与理论探索不甚充分。 然而从现实看,构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整体战略又是迫切的。人类社会正进入全球化4.0时代,其核心特征是国家间数字和虚拟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相关理念、资源和服务的流通加剧,传统边界逐渐消失。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流动性、多样性、跨文化性特征日趋显著,跨境教育的扩展,本土教育与全球教育的相互建构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深入。西方发达国家为巩固自己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开始强化外向型的国际教育战略。近年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均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教育产业整体输出、海外教育市场开发、教育品牌建设、留学环境优化、双边与多边教育援助、科学技术国际合作等议题确立为“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例如,英国在2019年的全球教育战略中明确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扩展跨境教育贸易,完善海外教育市场布局,并推进政府实施相应改革”[1]。澳大利亚也在《2025国际教育战略》中强调,“深化海外合作,提升留学环境的吸引力,更好地参与全球教育竞争”[2]。与此同时,逐渐改变教育全球化格局的一些亚太发展型国家、新兴经济体和海湾国家也在积极推动着自己的国际教育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例如,新加坡“全球校舍计划”(Global Schoolhouse)和阿联酋的迪拜国际学术城(Dubai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ty)都试图构建一个吸纳全球教育资源的平台,鼓励世界一流大学在本地建立海外分校。尽管以上这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内容与形式上殊异明显,但是有一点显而不争,那就是在国际竞争更加依赖知识、技能与人才的优势。在本土和域外的界限被全球化逐渐打破的时代背景下,主动型和外向型教育战略的构建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重点。 显然,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在国家层面构建“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具有深远意义。这不仅关乎中国在新一轮国际教育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还会在未来深刻影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该如何构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战略呢?笔者以为,首要的是回应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阐释“中国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如何定位“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行动主体;如何界定“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内容载体;如何利用“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路径与机制。充分理解上述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理念、政策与行动,是构建“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的根本之义。 一、“为何而走”:“中国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文教与天下:中国传统文明中的阐释 回答“为何而走”,无外乎阐述两个基本问题:“教育走出去”,能够为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够为世界带去什么?事实上,中国传统文明已经对这两个问题做了朴素的阐释,这集中体现在古典思想对“文教—天下”命题的深刻理解上。中国古典文明中所阐释的“天下”在本质上不同于现代西方所提出的“世界”概念。如钱穆先生所言,“西人只识国际,而不知有天下”[3]。其意思是说,现代西方的历史叙事均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展开,把国家间的关系视为外在的、抗衡性的。相反,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则期望出现整个人类社会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由此形成一个以整体世界为政治单元的共在秩序[4]。这种观念根植于“人生不能无群”的共有价值中。因而,在天下的观念中,世界不存于中国之外,而是与之紧密相连。这就是我们当代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古典文明也相信,天下无争的理想最终不能由政治、经济或军事的手段实现,根本上要求助于文教的共融与兴盛。文教之于邦国与天下的意义,是它能建构一种超越强权和律法的礼制模式,促进情感、道德、共有价值的普遍认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超越疆域和族群的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对这种观念的历史实践。是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均体现这种精神。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中有关“文教—天下”的叙事很早便突破了国家与民族的限定,表现出一种普世关怀。而在这一叙述中,教育又始终作为会通天下的重要方式存在。“会通”就是要积极地“走出去”,与其他文明融通互鉴,相互影响。 (二)“中国教育走出去”与国家利益 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教育对国家增强软实力,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与身份认同具有特殊意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软实力是“让他者渴求你所想要结果”的重要能力,它根植于文化、政治价值和对外政策中[5]。教育一直被视为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它能促进中国传统文明、政治观念和社会价值的跨国传播,产生长期而深远的软影响,帮助国家获取更普遍的国际理解与认同,这是硬实力竞争无法实现的。近年的国际实践也表明,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项目以及来华留学生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已为中国对外政策赢得巨大主动权,在西方话语主导的国际社会扩展了政治空间。这是“中国教育走出去”增进国家利益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