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的推动下,我国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健全,教育科研人员达五万多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生产出为数众多的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报告、教材教具学具、教学软件等,形成为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发展规划、教育模式,以科学知识、艺术和技术方式显现,直接应用到教育实践领域,影响教育决策和教学行为,发展了教育文化产业,成为世界教育科研大国。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有活力的教育科研大军,生产出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笔者通过对2006-2008年度科研课题、学术论文以及学术著作进行分析(有的兼顾以前年份),总体把握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的现状及其影响力。 一、科研课题 课题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科研(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课题包括研究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等,它是教育科研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科研的直接需求,获得课题的多少既是科研机构和个人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重要科研成果的基础。笔者根据国内最具权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项目进行比较分析。 “十一五”以来,教育科研投入持续稳定增长,2006-2008年度总经费投入达到10 515万元以上,年均经费达到3 500万元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均1 500万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年均700万元,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年均1 305万元,平均45.18万元/省),立项课题25 000多项,年均8 903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平均500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平均125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 354项,年均288项/省)。 (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自1983年开始启动,包括了最高层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课题,该项目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影响较为广泛,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全国各区域、机构和个人的教育科研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加大了课题经费资助力度,适当减少了课题数量,每年申报数达4 000项以上。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总数分别为228项、279项、342项,每年投入经费1 000万元以上,立项比为20∶1左右,竞争超出同类科研基金机构。 单从数量指标看,2006-2008年度前20名单位排序情况见表1(同等条件下按课题级别排序)。
从立项单位性质分析,高校约占85%以上,而且所占比例持续提高;从地区分布看,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名列前茅,显示区域教育科研水平与其教育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从具体立项单位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重点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教育科研院所,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居前10位,显示了三类教育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 从立项课题质量(每年10项国家重点课题)看,此类课题综合性强,竞争性更激烈,需要通过竞标答辩方式。三年来,北京师范大学7项、教育部司局4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3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各2项,教育部考试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和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各1项。显示出上述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二)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每年申报数为10 000多项,立项1 000多项,立项率为10%左右,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大约占10%的比例,与经济学、管理学同为强势学科。2008年,全国620余所高校申报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达12 677项,申报单位和申报数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1%和23%,共有1 28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由于此类项目只允许高校申报,因此该项目仅在高校内部具有比较意义。 从立项课题数量看,依然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居前列。从立项课题质量看,主要分析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经费数在40~80万之间)。该项目自2003年设立,每年设立40项,其中教育学、心理学4~6项。2006-2008年度共立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课题15项,其中北京师范大学3项、华东师范大学2项、西南大学2项、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司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1项,占据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