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73;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0)01-0038-08 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从经济上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2008年3月5日国家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仅8个月后(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决定到2010年底需投入约4万亿元资金拉动内需,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政府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急迫心情由此可见一斑。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中,教育和卫生一起排在第四位,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资金中有44亿元用于教育,占总额的4.4%。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拉动内需的资金应当如何使用,这不只是一个“什么项目能拉动内需”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如何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设计、科学安排、加强管理,保证让全国纳税人的钱真正能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公正。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作用,是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点之一,必须优先发展。 一、中国会不会发生全面性的经济危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认为,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危机将成为一股持续的“腐蚀性”力量,将诱发一系列全球性的经济动荡。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地球那一边的人们在节衣缩食地过经济寒冬的时候,我们在地球的这一边也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中国会发生全面性的经济危机吗?这是一个局势判断问题,一旦总体局势判断有误,具体应对失当,就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从词源上讲,危机(crisis)是指在某种不安定局势的后果成为定局之前所经历的短暂而危急的时刻。[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释,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崩溃现象。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只发生在这种社会经济的构成中;危机是事态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中的固有矛盾,特别是生产的社会性和个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2]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经济发展自身存在一种内在的客观机制,这个机制会使繁荣走向终结,引起萧条和危机,并导致暂时相对稳定的状态和经济发展的消失。经济萧条是经济自身“再吸收和清理的正常过程”,而经济危机则是自身“再吸收和清理的非正常过程”。[3](P148)经济萧条和危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积极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解释,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出现危机的,可从熊彼德的观点看,经济危机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所有的经济体制中都可能出现。 那么,中国会不会发生全面性经济危机呢?国内各界普遍表现出了一种担心的情绪。在网络上,中国经济危机“已经临近”、“一触即发”、“全面开始”、“如山崩海啸”等用词随处可见,甚至有学者称,中国不是“会不会发生全面性经济危机”的问题,而是“是不是发生灾难性经济危机”的问题,更有甚者,人们已经开始讨论是“银行先死”还是“房地产先死”了。通观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存在三个现实的全面性经济危机诱发因素。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存在国际打压势力。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件幸事,而对一些经济强国如美国来说就是一种威胁,他们是绝对不希望中国超过他们的,谁想在经济上超过他们谁就是他们的敌人。美国一直不断创新经济打压的手法,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到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都可证明这一点。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GDP总量已接近美国GDP总量的一半。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劲发展,全世界都在兴奋地期待日本GDP超过美国的那个“历史性时刻”!就在日本为本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沾沾自喜的时候,美国大批资金却悄悄地进入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先促使日本经济泡沫式发展,接着再逼迫日元升值(由1985年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95年的1美元兑79日元),最后用日元再买美元。仅此一役美国就成功地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掠夺一空,日本这十年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现在,美国又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到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95万亿美元,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前三个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的市场价值大约损失了1000亿美元。[4]美国不断用“市场经济”、“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攻击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如果中国政府不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的话,中国经济早就走向全面性危机了。 其次,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不安全因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逐步摆脱了闭关自守的经济态势,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5.5倍,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国家统计局发表的经济述评称,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国外市场价格能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变动。输入型通胀已成为我国物价高涨的重要“推手”。当前,国际通胀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向我国传导,我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仅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一项就导致我国石油加工业亏损500多亿元。我国铁矿石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2008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又提高了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5]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我国面临出口增长率下降、出国导向型企业倒闭、经济增长趋缓、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增大等多重压力。据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仅广东停产、歇业、关闭和转移的企业为7148户,一个月后,该数字已跃升为15661家,翻了一倍。我国出口增长率也由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2008年10月的21.9%(实际出口增长率只有8%~9%)。以上多重风险的同时挤压,使中国诱发全面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