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分析学:一种质的研究与评价方法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维宁,湖北大学物电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武汉 430062

原文出处:
教育测量与评价

内容提要: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起源于现象学传统的现象描述分析学在教育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现今,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完备的理论框架和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质的教育研究与评价方法论。本文在阐述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含义、起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其阶段划分与具体步骤,以促进国内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实践中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09)09-0018-04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论,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引入和实践运用不仅充实了教育研究理论、丰富了教育研究方法,还为教育评价,尤其是师生观念的评价研究开辟了新的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现象描述分析学既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质的评价方法。因为对师生观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也同时为评价师生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依据。当然,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是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教学而非分类排队。在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实践中,研究者往往还将其研究结果(质的结果)运用于量的研究,比如以质的研究结果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并展开量化评测。事实上,这种将质的方法与量的方法相结合、融研究与评价为一体的调查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中西方研究者的青睐。

      一、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含义与起源

      “现象描述分析学”(Phenomenography)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对外观的描述”。最先使用这一词的学者,是心理学家奥尔瑞奇·索里曼。在1954年出版的《存在与诊疗》一书中,他引入“现象描述分析学”一词以区分贾思柏与海德哥尔学派的研究。在他看来,贾思柏的现象学叫做现象描述分析学可能更为妥帖,因为贾思柏的现象学是对于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报告所作出的直接描述。由此可以判断,现象描述分析学应当起源于现象学传统。

      首先将现象描述分析学运用于教学研究的,是瑞典的马顿(Marton)等人。他们的早期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第一个研究领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个世纪70年代,马顿等人在瑞典哥德堡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者让学生阅读选自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并告诉学生,读完以后研究者会与他们就章节的内容进行个别讨论。在个别交流时,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就章节的内容作尽可能完整的叙述,然后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与体会。所有的访谈都作了录音,并逐字逐句、一字不漏地用文字整理出来。在对学生“关于如何理解与记忆章节内容”的录音整理文字稿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核对以后,研究者得以将学生理解章节内容的几种不同方式确定下来,并对每一种理解方式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文字描述,以充分体现其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所谓的“描述性的分类”。在抽演出不同理解方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不同的类属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层级式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被称作“结果空间”(outcome space)。这个结果空间描述了章节内容被理解的各种不同方式。在对学生访谈后整理出来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以阅读方式为依据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类。第一类学生关注作者的整体意图。他们将阅读的重点放在整篇文字材料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上,或者说是放在作者的主要倾向与基本意图上,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文字材料的内容。第二类学生则关注章节的细节。他们将阅读的重点放在文字材料的具体内容上,并力图将这些材料一字不漏地装进自己的脑中,然后在与研究者的讨论中尽力复述出来。研究人员将前一种阅读文字材料的方式称为“深层次的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将后一种称为“表层次的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研究结果还表明:深层次的学习方式与结果分类中高水平的学习结果相关联,而表层次的学习方式与结果分类中低水平的学习结果相关联。

      第二个研究领域是学生的先在观念(preconceived ideas)。所谓先在观念,是指在教学之前,学生自己已有的对于所学概念的理解,如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等等。研究者认为,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前对该学科领域里的重要现象、核心概念、主要原理的理解方式,对于他们把握该学科的核心内容是非常关键的。直到今天,这类以学生先在观念为对象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

      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学生的学习观。他们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学习本身的看法与他们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至此,现象描述分析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质的研究与评价方法论。其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它的研究对象,二是它的研究方法。

      二、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现象描述分析学是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们经验、感知、理会、理解以及概念化各种现象的不同方式。现象描述分析学认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找出人们对于周围世界看法的不同种类,不论这些种类存在于对现象的直接经验中,还是存在于对同一现象的反思之中。知觉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联接着主体与客体。当某物作为一种关注的对象时,它总会被某个人以某种方式感知着:或被人看见,或被人思考。当我们与某个对象打交道时,我们不可能不与之际遇并以某种方式使之概念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与客体不可分割。一种际遇与理解某一现象的方式,既能反映被际遇以及被理解的现象,也能反映际遇理解现象的主体本身。

      现象描述分析学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是个别访谈。另外,集体访谈、观察、绘图、书面应答、历史文件等也可以作为其重要的信息来源。当然,尽管收集资料的方式多种多样,现象描述分析学仍倾向于使用个别访谈的资料搜集方法。虽然现象学也以人类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运用的是一种哲学方法,是第一人称单数的研究视角(哲学家反思的是他们自己而非研究对象经验世界的方式),而现象描述分析学要求研究者研究被研究对象的知觉与反思,而不是研究他们自己。因此,访谈必须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被研究者的这些经验与理解既不是天然地存在于访谈之前,等待着访谈者去“读取”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情境化的社会建构。这种形式的访谈不应该在事前准备太多的问题,多数问题其实都是在受访者的叙述中被引发出来的,而且研究者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受访者所经验的现象的不同方面,并尽可能完整地去把握它们。他们最初可以就一般现象提问,如在与受访者进行一段一般性的讨论后,可以提出“顺便问一句,你认为学习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你都学了些什么吗”这样的问题。不过,研究者最经常用到的方法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如读一段课文、讨论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境、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等等。然后,研究者尽力鼓励受访者就阅读过的课文、讨论过的情境和解决过的问题进行反思,包括反思自己在上述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与感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