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前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一直是我国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士所努力追求的基本目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从未对“科学化”的内涵作过明确的界定,但几乎“约定俗成”的认识无非是两个方面:或是把科学化等同于科学体系,因而,科学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教育知识的逻辑体系,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学科化(通常所说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实际上正表明了这一点);或是把“科学”当做真理的代名词。因此,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就被认为是对教育这个大千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真理的不断探索以及这种真理的获得(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揭示教育现象、教育活动规律的基本内涵)。前一种认识的必然性不仅是人类理性“本能”的直接表现,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动因。但在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本身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所处的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种认识的局限性与其必然性同样明显(关于这一点,作者已在另一篇短文中表明了初步的见解,此处不再赘述。可参见《教育科学》1997年第1期)。后一种认识尽管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到非常遥远的、甚至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论怎样,这个同时具有科学和哲学内涵的目标,毕竟更为深刻地反映了一般人类认识以及教育认识的本质。

      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以来,虽然人们仍在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这个基本目标,所运用的表述这个目标的语词也一如以往,但在事实上,人们对科学化基本内涵的理解却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迄今为止,在教育研究科学化这面大旗下聚集的实际上是若干支准备向不同方向行进的队伍,而这若干支队伍又不完全是作为一支大军的不同方面军出现的。

      与已有的两种关于科学化的认识相比,近年来出现的第三种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直接反映了我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新时期后价值观念变化的普遍趋势。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生活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人们对实际利益(主要是经济的或物质的利益)的关注逐渐取代了或者压倒了对其它事务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重利、注重现实、注重功利和实用,以及注重一切有助于实现利益目标的工具与手段,便自然成为社会和公众的基本价值观。这种首先产生于经济生活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其作用的范围便不会仅限于经济生产。由于经济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因而,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必然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的价值观,并进而成为人们估价、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这应当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将必然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人们所能做的,无非是将其限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使人们最大限度地享受它带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避免它可能造成的危害。

      关于教育科学化的第三种认识,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与前两种认识都有明显的不同。简单地说,它一般地并不热衷于教育知识的科学体系,也不关注学科自身的建立或建设,有时甚至把对知识的科学体系的追求当成一种迂腐。在这个意义上,这两种认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教育知识的积累和逻辑组织,而后者则更关心知识的实际运用以及这种运用的实际的功效。与第二种认识相比,这第三种认识的特点就更为显著。如果说第二种认识是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那么,它则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第二种认识把对真理的探索当成教育认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它认为,虽然人类也许永远都将处于接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但人类认识和理性的使命也正在于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与这种理想主义不同,第三种认识决不把科学化看得如此神圣、崇高,它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目标具体化,更倾向于把目标定位在一个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高度,并且,这种努力无需持续几代人的时间、甚至在几年或十几年即可完成。另一个基本差异是,第二种认识更为关注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宏观认识,而第三认识注重的更多是对具体的现实问题的实际解决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应当说,上述三种关于教育研究科学化的认识的区分是相对的。并且,总的说来,它们都产生于一定的现实条件和理论需要,因而都具有某种必然性。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这些(即使是非常简洁的)比较,把握当前盛行的关于教育研究科学化认识的特征,并进行必要的评价。

      二

      如果把上述第一种关于教育研究科学化的认识称作“建构主义”,把第二种认识称作“理想主义”,那么,当前正盛行的这第三种认识则可以称为“唯科学主义”。通过与前两种认识的对比,可以把“唯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或在当前教育研究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作如下概括:

      1.重微观轻宏观。宏观研究曾经是教育研究中最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教育研究人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主要出现在这个研究领域。至迟从90年代初开始,一度曾“红极一时”的宏观研究逐渐受到冷遇,宏观研究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经院学风的产物,被认为是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谈。在宏观研究遭到非议的同时,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微观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大有取代宏观研究、成为教育研究中的“显学”之势。

      应当说,在我国教育面临由社会转型而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扩大教育研究的领域,特别是加强过去较为薄弱的微观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事实上,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更多的往往是具体的、微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更为直接。这也正是教育实际工作者对微观研究“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微观研究得以盛行的社会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