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圈之一:投入不足与严重浪费并存 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很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分析,1991-1995年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2%。 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7%,其中发达国家为6.1%,发展中国家为4%,均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以生均教育经费与GDP 的比重计算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近几年也徘徊不前。1991-1995年我国的平均生均经费指数为0.181,低于1990年的0.202;1995年人均GDP比1994年增长27%, 而生均教育经费比上年只增长21%。尽管90年代以来教育投入总量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在校生人数近几年继续增加,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均教育投入的增长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低水平的总量投资中,约有85%用于人头费。在余下的约15%中,还要减去教育行政开支及学校办“社会”基金,七除八扣,剩下的才用于真正的教育投资。因此,我国的教育投资短缺,矛盾非常突出。 然而,浪费却特别严重,这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性浪费。主要是指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所造成的浪费。如果说我国的教育困境仅仅是投资总量不足,实际形成还不足整个教育经费15%的投资能力是片面的,那么对教育更可怕和猛烈的冲击,在于对有限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向,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相对萎缩的状况。(见表1) 首先看我国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及其国际比较,表1反映出, 我国小学经费占总经费比例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成员国;中等和高等教育经费占总经费比例却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成员国,这很典型地反映出我国教育内部资金使用方向上比例失调程度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更为严重。 表1 各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百分比 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 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成员国 1997 1982 (工业国) 初等教育 31 384944 中等教育 39 403137 第三级教育 30 222019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4年经济考察团《中国:长期问题和立案》附件一《教育问题和前景》第3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从各级各类学校数目看,1977年以后, 高等院校数目急剧膨胀,1983-1985年连续三年,每年净增100所左右,一直到1988 年高达1075所后才稳住。与此同时小学数目在锐减,1977-1991年间,小学数量共减少315116所,年均减少21007所。1978-1991年包括中专、中技、 中师和普通中学在内的中等学校共减少104405所,年均减少7457.5所,其中初中共减少65757所,年均减少约4697所。 既然政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向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如何呢?1.从高校师生比重结构看,不仅远远低于国外,而且还低于国内的基础教育(见表2)。2.从层次结构看, 高等学校办学层次不清。据统计,目前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招收专科生,而且招生数量超过了专科学校的招生数;同时,专科学校则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等途径招收本科生,以便为升格作准备。这种状况不仅难于保证各自的教育质量,而且还会降低办学效益。3.从学科专业结构看,无论是大科类还是小科类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和教育成本增高。4.从市场需求结构看,学校和专业规模效益的实现与市场有限需求的矛盾突出。如近几年,一些行业部门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只占毕业生总数的60-80%。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考生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 表2 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与学生之比 中国 不足1∶4 美国1∶17以上 联邦德国1∶8 日本1∶12 前 苏 联1∶15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之比 中国1∶17.7 其他发展中国家 1∶35 (二)规模性浪费。主要是指高等学校规模偏小及调整手段不力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一是我国高校规模普遍偏小,1994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平均规模2591人,其中本科院校3418人,专科院校1388人,本专科学生规模低于3500人的本科院校有400所,占其总数的63.8%;低于2000人规模的专科学校有382所,占其总数的84.3%;二者合计78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72.4%。1995年,高校在校生均规模虽有所提高,但在1054所普通高校中,规模在2000人以下者有536所,占总数的50.9%。二是专业规模效益偏低。现在,不少专业每年只招一个班,专业平均招生47人左右,与专业的规模效益要求的60-90人差距较大。三是师生比偏高。近几年,虽经多方努力,全国高校师生比由1990年的1∶5.2下降到1995年的1∶7.3,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如1990年前后,美国四年制院校的师生比为1∶15.9,日本为1∶17.4,德国为1∶9.5,英国为1∶8.2,(注: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第153页。)若加上专科学校,比例还会再低些。由于我国师生比例高,造成了高校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据国家教委近年对一些高校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统计调查,其结果是:当师生比为1∶5.5-1∶7.0时,教师人年平均工作量为92-116学时, 如一年理论教学周数为32周(一学期16周),则周学时仅为3-3.6学时;一般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些,年均工作量在150-200学时,平均周学时为5-6学时,专业课教师年均课时为50-80学时,周学时仅2-3学时。一些学校每学期安排教学任务后,有课的老师仅占专任课教师数的65-75%。不少的教师上学期有课,下学期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