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政治新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京希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省济南市,250100)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的政治生态理论在内含上和外延上均不同于国内学术界传统的生态政治理论。在内含上,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理论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而这种新的生态政治理论强调的政治生态化,即指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体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而且包括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自然领域。这种生态化的政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体系“内生态”。文章认为,一个民主的政治体系如要保持其良好的内生态,必须以历史的传统性、目的的人民性、体系的开放性和运行的制衡性为其准则。二是政治体系的“外生态”,即政治体系与社会以及政治体系通过社会这一中介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互为助益的动态平衡关系。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由绿色和平组织所提出的环境生态化的要求,日益转化为一个政治性问题,并逐渐演变出生态政治理论。

      一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多是把生态政治仅仅理解为自然生态环境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而且这种生态政治又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该种政治价值观认为,自然生态环境是目的,而政治是维持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手段和工具。“生态政治学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论,针对人类面临的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危机状态为主的各种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寻求战略层次的根本性、长远性解决。”〔1〕“要保持好自然生态, 我们不仅需要伦理观点的支撑和人类价值观念的更新,还需要法律、政策等强制性的手段。……现在,生态活动已不仅是个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包含着政策主张与选择的政治问题。”〔2〕简言之,该种生态政治观认为, 生态政治就是重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政治。

      笔者所理解的生态政治理论与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对上述观念的否定,而是以上述观点为基础,对生态政治理论在内含和外延上进行了新的阐释和拓展。在内含上,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的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层次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3 〕围绕政治而展开的生态政治理论所强调的是政治生态化。而政治的生态化意味着,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系统内部的利益纷争。政治生态化把政治推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乃至自然领域,使传统政治向着把社会、自然乃至宇宙吸纳于其广阔视域的现代政治转化,使“小政治”向着“大政治”转化,从而使政治行为者(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以全面的、生态化的眼光来审视、处理政治及其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寻求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最佳效果。所以说,生态政治理论是研究政治体系及其机制的“内生态”以及政治体系在运作过程中与社会及自然环境间生态关系的理论。它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各自分离的“拼盘式”传统社会正日益向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相结合的现代的“融合式”社会演变。

      当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巨型生态系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过程及其结果,往往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自然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一个政治群体,在它从事任何政治行为之前,都须首先考虑其行为对其他政治群体、社会群体、经济群体、文化群体的正负影响及其反应。而这种影响与反应,往往是影响该政治群体的政治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生态政治理论正是试图辨清政治体系内部诸亚体系间的关系,政治运行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政治运行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某一政治体系之所以制订这样的政策,而不是制订另样的政策,除了政治主体本身的原因外,就其与客体和环境的关系而言,究竟是何种因素在起作用,起到了何种作用,作用的程度又如何,等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治体系与外在环境越来越密不可分,这就使得生态政治理论不仅要研究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等的“生态”关系,而且还要研究政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因为在政治与科学技术联姻从而使得政治日趋规则化、信息化和技术化的状态下,建立一套处理公共事务的规则和程序,比起选举谁来作国家领导人更为重要。此外,生态政治理论还要研究一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生态”关系,因为在信息化时代,庞大的地球正在“缩小”为“地球村”;还要研究一国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因为信息时代经济过程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渗透,世界经济的日趋一体化,使得各国政治的运转发生了政经一体化的质变;等等。

      二

      生态政治有三个层次,即政治体系内生态、政治社会生态和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实则,这三个层次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生态系统: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三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为政治“内生态”,第二、三层次为政治“外生态”。这里先就政治“内生态”作一阐述。政治“外生态”将在下文予以说明。

      不同的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不同的政治体系;就是相同的社会结构,政治体系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政治体系,其与社会所保持的“生态关系”也不相同;拥有不同目的的政治体系,其体系“内生态”的要求也不相同。权威主义的政治体系,以对社会、经济、政治部门的全面控制为特征;而在民主政体下,以流动和开放为特征的竞争贯穿于政治体系运作的始终。因此,政治体系不同,其维持“内生态”的方式必不相同。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富有民主精神的政治体系,要保持其良好的“内生态”状况,必须以历史的传承性、目的的人民性、体系的开放性和运行的制衡性为其准则。不以这“四性”为其准则的政治“内生态”,其恒久存在的合理性是令人生疑的。

      政治体系的历史传承性,是政治体系“内生态”得以延续的“根”。任何政治体系,即使是宣布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政治体系,也不可能一刀斩断其与传统的历史联系,尤其是与政治传统的历史联系。现实就是历史在当代的延续。任何致力于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它在现代化过程中总会保留和吸收传统政治中对于今天仍然有益的成份,尽管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无意的,但这种保留和吸收却是客观存在的。那种试图割断现实政治与传统政治的历史联系的作法,往往是有害于现实政治的。因为在现实政治与传统政治之间,有着容易被人忽略的内在的“生态”关系。如果把现实政治比作大树的躯干,那么,传统政治就是支撑躯干的根。因此,进行政治现代化,不能割断政治体系的历史传承性,而应保持二者间的纵向生态联系。“社会如果得不到保护,也就是说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的话,那么该社会就会面临主体性危机。一个社会的主体性危机往往会诱发经营和管理这个社会的政治体制的正统性危机。”〔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