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特别重视文艺创新问题。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的重要命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这个命题,而且提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的要求。创新是每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理想与追求,没有哪个文学家、艺术家不愿创新。然而,创新之所以难,是因为特别需要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主体条件。做一个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品的艺术家需要很多方面的条件,概而言之,主要是“崇德尚艺”。“德”指道德境界,“艺”指艺术修养。在这两次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都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笔者的理解中,“艺术训练”对于文学家、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条件。在后一篇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提出“艺术训练”问题。希望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这是一个艺术家获得杰出的艺术成就,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的主体条件。 笔者认为,作为文学家、艺术家,要获得成功,除了其他条件之外,艺术训练应属最为根本的主体条件。文学家、艺术家的个人道德修养、胸襟格局、身世阅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艺术训练,优秀作品的创造、艺术“高峰”的创造就是一句空话。审美“感兴”也好,“江山之助”也好,对于文学家和艺术家而言,都只能是提供一个契机而已。若想真正能够把这些因素统辖起来,加以艺术表现,成为现实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长期的艺术训练,没有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门类艺术语言的高度纯熟的把握,则是不可能的。本文则是就“艺术训练”这个中心话题加以展开。 “训练”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的涵义相当普通,人所共知;然而,作为一个艺术理论的概念,却又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内涵。遍勘有关艺术学的工具书及其它文献,尚未发现有对“艺术训练”作专门的界定,那么,本文既然是专论这个问题,理应对它有一个概括的说明。在笔者的理解中,黑格尔的一段论述,恰好是笔者所认定的“艺术训练”的基本内涵。黑格尔谈到: 天才还有一种本领也是属于天生自然方面的,那就是在某些门类艺术里,无论是在构成腹稿还是在传达技巧方面,都现出一种轻巧灵活。在这方面人们常谈到诗人受到音韵格律的束缚,画家碰到素描、着色、安排光影等在构思和下笔时所造成的许多困难。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说,各门艺术当然都需要广泛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多方面的从训练得来的熟练;但是天才和才能愈卓越,愈丰富,他学习掌握创作所必需的技巧也就愈不费力。因为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直接的需要,非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不可。这种形象表现的方式正是他的感受和知觉的方式,他毫不费力地在自己身上找到这种方式,好像它就是特别适合他的一种器官一样。例如,一位音乐家只能用乐曲来表现在他胸中鼓动的最深刻的东西,凡是他所感受到的,他马上就把它变成一个曲调,正如画家把他的情感马上变成形状和颜色,诗人把他的情感马上变成诗的表象,用和谐的字句把他所创作的意思表达出来。艺术家的这种构造形象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而且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这两方面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凡是在他的想象中活着的东西好像马上就转到指头上,就像凡是我们所想到的东西马上就转到口上说出来,或是我们一遇到最深处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马上就由姿势、态度上现出一样。自古以来真正的天才都感到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有本领迫使最枯燥和表面上最不易驯服的材料听命就范,使它不得不接受想象中的内在形象而把他们表现出来。艺术家对于他们的这种天生本领当然还要经过充分的练习,才能达到高度的熟练;但是很轻巧地完成作品的潜能,在他身上却仍然是一种天生的资禀;否则只靠学来的熟练绝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的艺术作品。① 上引黑格尔的这段论述颇为冗长,但它确实又全面而辩证地阐述了“艺术训练”的涵义。黑格尔是在论述天才时阐述这种观点的。杰出的艺术家必然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天才禀赋,而在艺术表现中给人以一种“轻巧灵活”也即臻于自由境界的印象。而实际上,天才作为资禀,有待于“从训练得来的熟练”,如果没有这种训练,天才还只能是一种潜能,也就无法作为艺术创作的“天才”而存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广泛的学习,艺术家才有了“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的能力。从艺术创作来说,艺术训练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从学习本门类的基本技巧和法度开始,经过长期的训练(主要是自我训练)而达到用本门艺术的媒介语言创造独特艺术形象的过程。黑格尔也指出了,艺术家的能力包括了内在的方面,如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外在的方面,如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而艺术训练是使这两个方面完美结合的唯一方法。 通过我们对黑格尔论述的理解以及笔者的领会,可以初步对“艺术训练”作出这样的大致概括。所谓“艺术训练”,指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包括老师指导和自我训练。从某一门类艺术的初学者,到成熟的乃至杰出的艺术家,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长期的、自觉的艺术训练。艺术训练最主要的内容,就在于艺术家逐渐掌握本门类的艺术媒介语言,是从初始到谙熟、从必然到自由、从技到道的过程。从师法前人、掌握本门类艺术的法度规则,到“天机”自得、下笔有神的境界,长期的艺术训练,是无法想象的。艺术训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终其一生的,是没有止境的。 艺术训练最为主要的功能就在于艺术媒介运用能力的培养,使艺术家从初步掌握臻于自由境界。不同的艺术门类,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媒介。笔者多年前对“艺术媒介”作过这样的界定,这里姑且借用之:“艺术媒介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艺术创作远非克罗齐所宣称的‘直觉即表现’,而是有一个由内及外、由观念到物化的过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物性的存在,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构思和作品形成这一联结,其主要的依凭就在于媒介。”②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媒介,也就是不同门类的艺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媒介体现为物性的存在,但并非媒介就等同于物性。这一点,对于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是较为容易理解的,而对于文学的媒介,就需要透过一层来加以说明。文学(比如诗歌)的媒介是语言,而语言同样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英国著名美学家鲍桑葵这样指出诗歌的媒介性质:“诗歌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有一个物质的或者至少一个感觉的媒介,而这个媒介就是声音。可是这是有意义的声音和通过语言的意义再现的那些因素,它把通过一个直接图案的形式表现的那些因素,在它里面密切不可分地联合起来,完全就像雕刻和绘画同时并在同一想象境界里处理形式图案和有意义形状一样。语言是一件物质事实,有其自身的性质和质地。”③对于媒介的这种说明,尤其是关于文学的媒介的性质,笔者是非常认可鲍桑葵的观点的。媒介是包含着材料的,这样,媒介的物性才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但媒介又不能等同于材料。美国著名哲学家奥尔德里奇把材料与媒介作了明确的区分,对我们的论述有直接的助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