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4086/j.cnki.wujss.2020.06.008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20)06-0073-07 中国文学批评史(又称“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文论”),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等先生用“文学批评”这个西方的理论概念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诗文评”的结果,借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是他们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的诗文评中发现了“系统的文学批评”,从而将“诗文评”这一“集部的尾巴”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43-544)。说批评史(中国文论)这门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出发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的诗文评是没有问题的,但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她的源头在哪里?她的根柢是什么?这就需要从思想史和知识谱系学的深潜处来溯源探根了。 笔者在高校研习并讲授《文心雕龙》30余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依沙门僧佑且深谙佛理的青年刘勰,为何要如此虔诚如此执著地宗孔儒之经?对于文学理论家刘勰来讲,这不是一个文化选择或个人信仰问题,而是一个思想史和知识学问题,是一个话语行为和知识构型问题。经历两汉经学的繁荣和辉煌,在刘勰的知识构型和话语体系之中,经学元典的创制者类似于福柯所说的“话语开创者”。福柯《什么是作者》称19世纪时欧洲出现了另外一种更不寻常的作者,被称之为“话语的创始人”。福柯指出:“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们不只是他们自己著作的作者。他们已经创造了某种别的东西:其它本文构成的可能性与规则。”[2](P299)而刘勰笔下的也是他心目中的“圣”,不仅创造了自己的著作(经和传),还创造了经学也是早期文论的话语规则,他们无疑是中国经学和文论的“话语的创始人”。 从滥觞处考察,中国文论与经学是同根同源、同体同构的。被称为中国文论之“开山纲领”的“诗言志”语出《尚书》,最早独立成篇、已然成体的文学批评文本《毛诗序》又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学文本,早期中国文论的信仰、观念和谱系,规则、方法和范例等,无一不与经学相关甚至就是经学本身。虽然中国文论的知识学构型弥漫于经史子集四部,但从本源和根柢上考察,中国文论最早的也是最为根本的理论范式是经学范式。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对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是忽略不计或者语焉不详,究其原因则是刘康先生所说的“主导范式”: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是囿于欧美的“文学批评”范式,五六十年代的学者则是受制于苏俄的“文艺学”范式。 “范式”(paradigm)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既可以指形而上层面的信仰、理论和观念,又可以指形而下层面的规则、方法和案例,还可以指勾联二者的“文”(经典文籍)与“献”(创制或传述典籍的圣贤)。若从动态的层面考察,“范式”的生成经由特定的话语行为,遵循基本的阐释路径、话语规则,最终创生并阐释出独树一帜且自成统系的核心理念。经学范式对早期中国文论的意义建构,大体发生在话语行为、阐释路径、基本规则和核心理念四大层面;而这四大层面之要旨,则可以用中国文论空前绝后之经典《文心雕龙》的关键词(术语、概念、范畴和命题)来表述。 一、话语行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话语”(discourse)的本义是谈论、讨论、谈话、讲述、论说、说出等,故“话语”首先是一种言语行为(用作动词),当然也是言语行为的结果(用作名词)。作为当代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一个关键词,“话语行为”必须完成七项任务:建构意义(significance)、确认活动(activities)、获得身份(identities)、表明关系(relationships)、明确政治立场和策略(politics)、构建联系(connections)、确认符号系统与知识(sign systems and knowledge)[3](P12-14)。《文心雕龙·征圣篇》讲“作者曰圣,述者曰明”“先王圣化,布在方册”,无论是“述”还是“作”,也无论是“述而不作”还是“述中有作”,经学(包括儒家元典的创制、阐释和再阐释)首先是一种话语行为,大体上都会完成上述七项任务。而中国文论经学范式的话语行为,最为经典的表述,应该是《文心雕龙·原道篇》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原道篇》对“文学”的定义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一定义是经学话语行为的必然结果和理论结晶。“明道”既是两汉经学也是刘勰那个时代的“文学”所要建构的意义,意义建构的活动是“垂文”,建构活动的主体是“圣(人)”,圣人要表明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其立场和策略是“因文明道”,最终构建的是天地人(三才)之宇宙联系,这一联系的符号系统与知识谱系是“道—圣—文”,而此一话语行为的符号和谱系既是经学的也是文学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作为对中国文论经学范式之“话语行为”的经典表述,近乎完美地呈现出经学(也是文学)话语行为的主体、活动、目标、意义、关联、世界等,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这一话语行为的路径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