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思考

作 者:
邱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发展和改变,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着机遇。当计算机网络从文学地平线上升起时,它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自由的虚拟空间,很快吸引了文学的目光,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

      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着世界文明的面貌。网络数字化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概念对人类自由活动的束缚,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的开发,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读问题,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网络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联系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区域,加强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自由的写作、阅读、交流,正是文学在网络空间里得以缘起的吸引力。电子数码信息图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文学未来前景的描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导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了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大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征,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中国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如今其他还有“黄金书屋”、“白鹿书院”、“博库”等20余家文学网站。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

      网络文学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了一块地盘,甚至还“破网而出”,以纸质形式不断进入图书市场,与传统的纸介质印刷文学形成了互为补充、共生共长之势,出现网上网下都引人注目的局面,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这种景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们对“网络文学”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褒败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会某些群体那里,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光与电代替纸和笔,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趋向。

      当“网络文学”在网上网下现身的时候,其自身的定位乃至这个词汇的合法性,一直都存在许多的争议。什么是“网络文学”?写在各种各样的BBS上的帖子就构筑了网络文学的主体了吗?显然不会那么简单。从目前的网站状况看,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文学信息和文学作品,广义的“网络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创作”的作品,一类是网上“传播”的作品。

      现在网络上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还只是“传播”的作品,它们大部分来源于纸介质作品,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做法从网站自身讲,可以提高网站的艺术品位,增加网民的点击率;另一方面,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流传以及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也不无裨益。也有一些网下创作的作品,因为找不到传统的发行渠道,只好借网络这个地方来崭露头角。

      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当属网络原创文学,它的特征是“在线”的三位一体——网民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从曾经流行各大网站的原创小说《北京故事》、《数字化精灵》等都可见一斑。计算机网络的媒介模式带来了文学存在方式的变革。对于网络文学尤其网络原创文学来讲,网络不仅仅意味着计算机屏幕和书籍纸张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对文学生产的介入,包括从语言结构到发行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创造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是在业余时间为了悦己悦人而进行的活动,题材选择的自由,情节架构的随意,语言节奏的加快,是网络文学的总体特征。对于读者来说,网络文学一方面呈现出新鲜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与网民大抵相似的精神经历容易引起情绪的共鸣。

      从艺术的“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文学的“生产工具”或者说媒介就是“语言”。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远古的龟甲简牍文学发展到现代的纸介质文学,语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称之为是数码,即"bit"(数位)和"byte"(字节)的转换与解码。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学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究竟有没有改写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有作家认为,网络不过是作品传播、发表的一个新兴渠道而已,其文学特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网络文学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人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又有人认为网上创作无拘无束,构成了涂鸦艺术,虽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很多进入不了艺术范畴,更无从谈对传统文学的取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