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闫建璋(1968- ),男,汉族,甘肃宁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研究,E-mail:yyjjzhzh@163.com;李静(1992- ),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研究,E-mail:18235773692@163.com。山西 临汾 041000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兴国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教。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学科,才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进而才有高素质的教师。自教师教育学提出以来,其学科独立性饱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其学科属性不明,学科条件不够成熟,尚不能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的学者则认为其已经具备独立学科的形态,应大力建设。我们认为,对教师教育学的认识需要从一般的学科概念出发,对学科的定义、学科的成立条件、学科的建设路线等学科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特点与学科发展程度两方面对其进行学科归属分析。研究发现,教师教育学属于现代学科的“潜应然发展”阶段,据此提出建设教师教育二级学科、完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加强教师教育机构建设、彰显学科实践应用性特色以及实现学科制度与学科体系建设相互促进与融合的学科建设路线。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20)05-0001-10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教师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吗?”这一问题的回答,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学已经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条件,应该将其作为独立学科对待。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学不论是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学科制度建设方面均不够完善,暂且还不是一门学科。那么,教师教育学究竟是已经成为一门学科还是尚不足以成为学科?并且其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理由是何?其不足以成为学科的理由又是为何?另外,当我们判别清楚教师教育学已经是一门学科时,兴许是件好事,但是,当我们得到否定答案时,就一定是坏事吗?笔者认为未必,因为在当下的学科发展环境中,我们要甄别“×××学”是否是一门学科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现实的错综复杂性已不容我们“草率”下定结论。并且教师教育学要想获得长足地可持续发展,先行之事并非是急于断定教师教育学是否就是一门学科,而是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即弄明白“教师教育学是否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条件?”“其发展现状如何?”等问题,“知彼”即要清楚“现今的学科发展环境是怎样的?”“在当下的学科发展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定义学科?”等问题。对于前者的认识需要基于对后者的判断,因此,对于教师教育学的认识就需要基于对学科的定义、分类及成立条件等基本问题的判断。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首先需对上述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唯有将这些问题判别清楚之后,才能对教师教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作出理性而科学的判断。

       二、学科基本问题概述

       谈及学科,以下几方面是应当思考的:

       (一)学科的发展环境

       对于学科的发展环境诸多学者认为,学科发展时代已经由量变的形式逐渐演化为质的突破,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与认识当下的学科环境。如今,单一的学科已经远远无法解决时下日趋复杂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问题,而“跨学科”一词也远远无法涵盖当下的学科发展趋势。倘若必须使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时下的学科环境,笔者认为“学科的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对此,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学科综合与分化共生、渐进与突变共存的时代[1]。也有学者认为,从20世纪初期开始,学科领域出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求着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科学家们的合作,学科的边界不断被打破[2]。亦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学科”和“领域”不断靠拢的时代,称为“学科”的越来越像“领域”,称为“领域”的越来越像“学科”,出现了“学科领域化”和“领域学科化”的现象[3],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等不同类型的学科共生共存。

       (二)学科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学科”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学科的含义进行了大量探讨。笔者在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研究者们对“学科”概念进行界定时,大多采用溯源法,即从对“学科”的诞生与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与分析中总结出其内涵与外延。经过梳理,我们了解到,对于学科的基本含义,学者们在以下两方面达成共识。首先,学科是一个历史与社会范畴,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与外延有所不同,并且社会需求与价值取向对学科的成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从学科的演进历程来看,学科发展至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学科代表一定的知识体系;二是学科引申为制度、规训之意,是特定的学术组织体系。另外,就学科的本质而言,学科是指向知识,或者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讲,学科的本质是对知识的分类,并且这种分类更多不是基于物质的本质特征,而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更加有效地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或工具。

       (三)学科的分类

       出于研究重点与研究目的的考虑,我们对学科分类的探讨并非是要得出一个严谨的学科分类谱系,而是旨在基于对学科特点(学科特点是指学科的生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学科之林进行划分。对此,笔者比较赞同张应强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已经由经典学科时代走向了现代学科时代,其中经典学科是指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单向度与线性的知识体系的一些学科,现代学科则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首先,就学科的演化与发展动力而言,是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其次,现代学科是以重大社会问题和综合性主题为主要内容的。另外,现代学科通常是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研究为主。最后,就学科性质而言,现代学科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学科内部难以形成严密而统一的理论体系[2]。因而,现代学科之间已经不存在相互封闭、彼此分立的状态,整体呈现为一个多层次而综合性的网络体系。据此,按照学科特点,我们将整个学科之林划分为经典学科和现代学科两大阵营。

       (四)学科的成立条件

       如何衡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对此,刘小强教授提出在对一门学科评判时,我们不能将学科的成立条件与成熟标准混为一谈,二者是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的[4]。并且华勒斯坦曾在《开放社会学》一书中谈到:“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以学术要求与社会实践的某种特殊的、不断变化的融合为基础。这些要求和实践相互支撑,然后又得到该学科或门类的制度化再生产的不断增强”[5]。因此,一门“学科”要成为一门学科,首先须符合两种要求,一是学术要求,二是社会实践要求,同时这两种要求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在此,笔者结合学科的本质是对知识的分类这一特征,将上述两种要求理解为学科成立的两种评判标准。其中,学术要求是指学科成立要符合一定的学术标准,遵循一定的学科发展逻辑,我们将其概括为学科成立的学科体系标准。通常,一门学科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研究范围、研究任务及知识体系,而学科的社会实践要求是指学科成立还需符合一定的社会建制标准,笔者将其概括为学科制度标准,其具体表现为在大学里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创办专业期刊、建立学会组织以及开展学术会议等方面[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