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19.03.301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zjujournals.com/s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20-03-06 [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号]CN 33-6000/C “具眼”一开始是佛教的元关键词,早期的古汉语无“具眼”一词,而多以“具”“眼”两个独立的语素出现。随着佛教传入,“具眼”在佛经译介中组合成词,在传统的佛教意味与中国文化所赋予的新义的融合下,其语义进一步发展、演变,衍生出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内涵。“独具只眼”“独具慧眼”等成语的广泛运用,“诗眼”“文眼”“曲珠”等文学评骘术语的普遍流传,“具眼衲僧”“具眼者(人)”身份的尊崇与名位的争夺等,无不与“具眼”说的发展息息相关。“具眼”说源自宗教,逐渐移植至诗文、书画等艺术批评领域,其内涵更为丰富,其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颇值得重视,但现今学术界对“具眼”说的论述若空谷足音,文论中“具眼”说的专门研究更是无人问津①。本文试图以动态的眼光对“具眼”一词追源溯流,对其内涵的演变进行历时性考察,围绕创作主客体的双重因素,探讨“具眼”说跨界所体现的学理现象,进而探究不同艺术乃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密切关系。 一、“根”与“识”:“具眼”说的佛教文化缘起 “具眼”一词较早见于唐代佛典。佛教主要通过佛典汉译的宗教活动正式输入中土,且佛典汉译发展至隋唐臻至顶峰,“具眼”便是译经的产物。 从现存文献来看,“具眼”在译经中一开始并未被当作一个词语来使用。较早的玄奘编《阿毗达磨俱舍论》言“具眼等根”,这里“具”为动词,“眼”为名词,“眼”是佛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首,指眼根,即“眼识发生之所依者”[1]1010,“具眼”意为“具眼根”。以“眼”为词根,佛经中诸如“净眼”“智眼”“普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术语皆可用来诠释“具眼”之“眼”,“具眼”此时可简单地理解为“具何眼”。眼根生眼识,“根”与“识”互存互补。眼识是“六识”的一部分,佛家向来捍卫“唯识无境”“境不离识”的根本主张:“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2]500“色”作为“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之一,不离眼识。《阿毗达磨俱舍论》又道出眼根、耳根与鼻舌身三根的区别:“如是眼根虽见不至而非一切,耳根亦尔。”“所余鼻等三有色根,与上相违,唯取至境。”[3]77所取之境的宽狭受制于根,根不同,所取之境亦不同。眼根与能否见一切色没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色境的大小不受眼根的制约,耳根亦然;而鼻舌身三根只能反映与根相应的等量之境。因此,“六根”之中,“眼”尤为重要,其灵活性决定了其对应的“根”与“识”乃至“境”的与众不同,具眼根而后识眼见,然后入禅境,最终悟得玄妙真理,“具眼”成为佛教中智慧眼光的代名词。 自唐以后,“具眼”一词在佛教典籍中大量出现,如五代时期现存最早的禅宗典籍《祖堂集》言“眼在顶上”,将“具眼”与禅师挂钩[4]83,336。至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大大避免了唐代手抄佛经之误,佛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具眼”一词在宋代佛经中比比皆是,如惠洪《林间录》言若要辨得人之真伪,“直须具眼”[5]520,“具眼”之“眼”指眼识。“具眼”在《五灯会元》中的使用更是不胜枚举,多达三十余处,且多以“具眼禅人”“具眼衲僧”等表身份的词出现。宋代佛教渗透于文化领域,表现出不同于隋唐时代的另一种形式的兴盛:“佛教文教事业空前发展,自上而下地走向民间,对士大夫的影响、在民众中的影响、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渗透,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6]296宋代诗僧大量诵读佛经,佛经的众多术语便入僧诗。如道冲、道宁、慧空等人所作的偈颂中多次出现“具眼”一词,且“具眼”多与“舌头”“顶门”等词连用,“顶门眼”在佛教中意为“最超常眼”,如“顶门具眼人”[7]105,将“具眼”的身份提高了一个档次。值得注意的是释惟一的诗歌《送孚藏主归江西》:“云卧胸中蟠万卷,舌端笔端皆具眼。评今论古知几何,寥寥百年骨不冷。”[8]39023“舌端笔端”以“具眼”形容,代表了佛典的两种形式:口头和文字形式。“具眼”已逐渐步入了艺术作品评鉴领域。 眼根、眼识和色境这一组序列逻辑互通,“根”是客观绝对的,以“色”为觉知,接收外尘境象;而“识”是主观相对的,以“境”为心性,了别诸般尘境。“根”与“识”是佛教“具眼”说最原始的内涵,基于眼的最根本的“识见”机能,“具眼”才具备摄取和认识外境的特殊功能,因此,“具眼”在众多领域中能有效发挥其自身的品评、识鉴作用自然不足为奇。 二、“宗”与“趣”:“具眼”说禅理与文理互化 有唐以来,向佛喜禅渐成风气,尤其至宋代,有“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之说[9]437。宋代文人士大夫多习染于佛,他们多从文化层面理解佛典,或将佛经中的禅理、术语学以致用,或将这些禅理、术语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智慧,为艺术与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在佛儒互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具眼”一词的宗教内涵与文学艺术内蕴互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 宋代书画审美趣向的代表黄庭坚,在诗文、书画等方面成就不凡。他自小受禅宗熏陶,且时入丛林,与僧人交游频繁。他与佛教思想渊源甚深,其诗文、书画自然受到佛家的影响。综观黄庭坚的作品,发现他援禅入文的现象最为突出,而禅学中的“眼”似乎成了其诗文书画论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