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许多思潮的引介与问题的讨论,文学研究界都是率先而动、最先触及一样,新时期以来,女性问题的最早提出并引发理论界的关注讨论也是在文学界,有学者指出:“妇女问题的提出和尖锐表现,最早是在文学而不是在社会领域,无意中使得有关妇女的文学成为社会学讨论的导火索和先驱”①。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至今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并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自己的强音。女性文学研究及其批评实践行进至此,有必要对其范式转换和批评实践进行阶段性的审视与反思,同时更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检省,厘清并理性认知其效度与限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理论的阐释价值和作用。 范式(paradigm)概念由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做了系统阐述,在人文学科中主要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及其批评实践,从研究范式角度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1978-1988)体现“人学范式”的新启蒙主义时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体现“现代性范式”的本土化时期,90年代末以来体现“后女性主义范式”的后现代时期。依据理论范式转换与发展的逻辑,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可以说,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范式构成了女性文学批评实践内在的研究机理,二者互为表里。同时,女性文学研究与整个女性文学发展也存在同频共振的特点,呈现创作与批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细致辨析,新时期以来我国女性主义理论建设少有自主创新,批评实践则较为繁荣,形成不均衡的发展格局。 (一)新启蒙主义时期:“人的自觉和女性的自觉”并举的人学范式 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新启蒙主义思潮,思想取向纷繁复杂。从康德对启蒙的经典论述中可以明确,无论是启蒙主义还是新启蒙主义,对人的高度重视是最核心的价值立场,即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关注,重塑人被贬抑和束缚的地位,追索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伴随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新时期大幕的拉开,文学界从“伤痕”和“反思”中开始了对历史与人的存在的批判性反观与书写,不乏自“五四”后人的再度觉醒的意味。与此同时,女性文学逐渐复苏,女性主义理论引介也随之开始。此时文学研究的主旋律是人如何从政治意识宰制下脱解,恢复文学研究应有的、本真的以文化—审美为旨归的阐释与解析,女性文学研究亦是如此。事实上,女性文学研究担负着多重任务,既有从人性、人道主义角度对文学文本的观照与剖析,又有从性别意识维度对文本书写的审视和拷问,更有对女性所遭逢的歧视与不公的诘问和控诉,呼唤两性在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实践将人本思想的重拾与高扬同性别意识的觉醒与自觉并举,既体现了新时期文学新启蒙主义“人性启蒙”的主导内涵,又包含着对女性性别与心理的初步探索。严格意义上讲,这是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早期阶段,也是女性主义研究和批评实践的准备期。这一阶段的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女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与批评,二是介述和评析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及运动。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文学研究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场,刘慧英、赵园、林丹娅、吴黛英、李小江、盛英、王友琴、李子云、吴宗蕙等较为活跃,这一时期的研究和批评多关注女性文学出现和崛起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有意识地从人的尊严和女性意识的角度切入,解读、分析女性作家创作的情况及文本的内涵,挖掘女性作为人的觉醒和女性自身的精神诉求及女性文学的特质与贡献,多涉及社会历史成因、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女性风格等方面的分析,采用较为传统的文学社会历史学方法,运用纯粹的女性主义话语资源进行研究尚不多见。人的觉醒到女性的觉醒作为相伴而生的两种思想意识,构成了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蕴意和底色,也是批评家着力探究之点,冰心1990年底在为《妇女研究》杂志题词中还在强调:“一个人要先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然后想到自己是个女人或男人”,由此可见,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者一直将“人的自觉”与“女性自觉”相统一作为思想前提与逻辑起点,作为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 在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实践方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收获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与译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和理论观点纷纷涌入,弗尼吉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和贝蒂·傅瑞丹《女性迷思》《第二阶段》等影响巨大,另外玛丽·伊格尔顿编撰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作为国内第一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20-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流派与思潮,包括女性主义批评阵营的英美学派、法国学派以及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这一时期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介绍主要偏重英美学派,对法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引入相对少,后者的大规模引入始于90年代中后期。 就像李小江一篇文章的名字《为妇女文学正名》一样,这一阶段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关于女性文学概念的论辩。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朱虹于1981年首次引入“妇女文学”概念②,介绍“妇女意识”,此后学界对女性文学概念及内涵展开争鸣,从1984-1988年发表数十篇论文,这些讨论力图从本源性层面廓清女性文学的内涵、特质和边界,对扩大女性文学研究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文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即拒绝认同女性文学或女性主义文学的属性定位,这一时期,以著名女作家张洁、张抗抗为代表,她们不断声明和阐述自己的反感立场,表达不愿意被囿于女性文学范围,更愿意站在超性别立场来自我定位。她们的这种坚持从本质上看,与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新启蒙主义的人学范式正相契合,与女性文学研究的思想诉求并不矛盾,皆具有人的觉醒的内在蕴含,只不过是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和层面的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