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现代以来直到当下艺理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艺术、文艺、美学这三个语汇,究竟怎么理解。上一讲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但并没有细讲。希望这次细讲之后,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一讲的内容似一个蜜蜂形,其中包括三部分:细小的引子,提出问题;硕大的腰身,讲清问题;简要的结论,初步解决这一还不可能完全被解决的问题。 艺术—文艺—美学:中国现代的艺理现状 上一讲提到了百年以来中国的艺术观念,在以中西艺理互动为前景、以世界艺理演进为背景的前后景交织中,演进到今天所呈现的耀眼景观,简而言之,体现为如下三个关键词的并置、交迭、缠绕: 艺术—文艺—美学 以及由这三词衍出的另三词的并置、迭交、缠绕: 艺术作品—文艺作品—审美对象 衍生出的三个并置词中有了“审美对象”一词,可知前面三个并置词中的“美学”即“审美对象”之学。本节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前三个并置词,前三词讲清楚了,后三词迎刃而解。完全理解了艺术—文艺—美学这三个词,即知晓了这三个词如何并置、交迭、缠绕的来龙去脉,中国当今艺理就基本上在诸位的掌握之中了。以后遇上这三个词时,就可以有理高声地亮出自己的看法。艺术—文艺—美学这三个词的并置缠绕,构成当代中国艺理的基础,此乃中国进入世界现代进程百多年来,中西互动,历无数艰辛,遭几多曲折,必然而又偶然地,天机而又因缘地,最后形成的。其形成本身,已留下了条条路径,或曲或直,有明有暗。也透露出这三个并置、迭交、缠绕的关键词,确实从何而来、意欲向何而去,而今正以何种面貌示人。对这业已形成的艺理现象在来源和形成中的复杂性,要给出一个好词概括,可谓是:多元的错综演进。对这一仍在进行之中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今艺理现象,要给出一个颂词概括,简名为:因缘的复杂和合。如果把这一讲比作中国古代的八股文,那么,多元之错综演进、因缘之复杂和合,恰似这篇八股文的“破题”。当然,关键不在用词,而在事实本身。艺术—文艺—美学,三词并置、迭交、缠绕,形成了现代中国艺理乍一看来的迷宫之貌。进入这一迷宫,或者说,对迷宫进行正确的解谜,道路甚多。与本讲主题最为相关的有六条路径,以艺理本身的逻辑为引导,用往还今古、横跨中外、左曲右折、有断有续的方式进入这六条路径,才能使艺术—文艺—美学三词何以并置、迭交、缠绕的因缘较为清楚地呈现出来。这六条路径是: (一)从当下现实进去,看当今世界的艺理在而今中国呈现为什么面貌。对这一路径产生的景观,且名之曰:现象进入,感问题之复杂。 (二)从西方的艺术语汇进去,看艺理的源头和形成核心是什么。而西方艺理的核心思想,在与非西方的互动中,呈现为怎样的窘境。对这一路径产生的景观,且名之曰:源头寻理,体一多之辩证。 (三)从各种非西方文化的艺理现象进去,看艺术和艺理的呈现,是怎样的多元复杂。对这一路径产生的景观,且名之曰:世界之大,各有其相,各有其理。 (四)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进去,看艺理在中国本来是怎样的,何以“艺”在古代不是艺理的核心。知此,就可体悟“艺”在当代何以与“文”并列且排位在“文”之后。且名之曰:文为艺之首,艺逾文之外。 (五)从中国现代以来的中西艺理互动进入,看文艺和艺术的双峰并立,在当代艺理的语用中,用法即意义。且名之曰:看似变戏法,重在转换义。 (六)当下中国的艺术学是怎样的。从当今中国艺术学与世界各大国的艺术学的比较,探寻艺理实际上应是怎样的。在进行中外共时性比较的同时,将之放在世界艺理的历时演进中,以更深地理解中国当下艺理的结构实存和演进方向。且以苏轼之诗名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面就按上述次序依次进入。 二、理解当下中国艺理的六条路径 路径之一:而今中国现实中的艺理是怎样的 而今的现实中,人们总要面对艺术现象,比如面对艺术作品,有不少初步看来清楚,细一想来难以理解的现象,如第一讲提到的电影和书法为什么有的是艺术、有的不是艺术;此外,还有不少一眼看去就令人困惑的现象,如前面讲的杜尚的便池成为艺术作品《泉》,而厕所里一模一样的便池不是艺术。当这些困惑产生之时,需要用艺理来进行说明。艺理,就是寻求艺术之理。艺术之理,就是要得到关于艺术的内在logic(逻辑),或曰theory(理论),或曰logos(理)。前一讲说过,Logos通译为道,但在中国、西方、印度的思想比较中,突出了logos的西方之道具有实体性—逻辑性—可说性,与中国之道强调的虚体性—圆转性—不可说极不相同,而与中国可讲出的“理”约近,因此也可释为理。艺理即从理论上讲艺术问题,这里人们就会按理论的方式去问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艺术关系到什么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范围?对艺术所涉及的范围,应当进行怎样的定义和分类?质言之,应当怎样获得关于艺术的正确理论?这里,一个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向艺术理论的权威专家和权威性著作请教。 当你进入这条解题通道,会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一查书目会发现,当前中文的艺术理论著作有两种名称:一叫艺术理论(或概论或原理),以两本影响较大的著作为例: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编的《艺术概论》(1983)、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2000);一叫艺术学理论(或概论或原理),以两本影响较大的著作为例: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1994)、王一川的《艺术学原理》(2015)。两种叫法,一个意思。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叫艺术理论,之后,艺术学理论渐多。盖因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发布的学科目录从1983年起,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名列其中,以后的1991年、1997年、2010年三次目录修订,“艺术学”作为学科概念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多。而且1997年目录修订中,艺术学不仅是一级学科之总名,又作为表述“理论”的二级学科的专名,进入学科目录。因此,艺术理论和艺术学理论两词内容相同,在用词层面上可以互换。这一问题只关系到名称层面,可以加一括号将之总归为:艺术(学)理论。但这些艺术(学)理论著作出现的内容,却各有不同,问题甚大。深入细察可以发现,同类名称下的内容不同,乃因所由产生的现实基础不同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艺术(学)理论是在做艺术和做理论的互动的具体现实中产生的。从而艺术(学)理论的形态,因艺术创作群体、艺术教学单位、艺术学术团体、艺术社会群落、艺术管理机构的不同,而产生与各自的主体结构相适应的艺术理论,因此,由之而来的艺术理论呈现为多种多样。从此,在当代中国,当听到艺术(学)理论这几个字时(除去众生的望文生义和自说自话之外),主要有如下四种不同来源:一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引出的艺术理论;二是中国高校的学科体系所引出的艺术理论;三是由世界现实(西方译著)而来的艺术理论;四是由各大文化的丰富历史而来的艺术理论。下面看这四种艺术(学)理论的内容,仅从艺术(学)理论中的一个大题——对艺术的分类,就可以知道在这种艺术(学)理论中,哪些属于艺术,或曰艺术应讲哪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