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与开放共享: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数据治理变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贤鹏(1990- ),男,河南商城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E-mail:xianpengtian@163.com。无锡 214122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如何推进基于隐私保护和开放共享的教育数据治理成为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需要迫切回应的两难议题。以此为语境,文章从隐私保护与开放共享的矛盾关系视角分析考察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据治理的迫切挑战、现实境遇和变革路径。研究发现:(1)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要求不断提升,但隐私空间却可能被严重压缩;教育大数据的开放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但隐私保障难度却空前提升。(2)隐私保护制度缺失导致的教育数据泄漏风险、开放共享支持不足造成的教育应用场景受限等正在成为教育数据治理面临着的严峻考验。(3)促进教育数据治理变革需重构教育数据治理的制度伦理空间、强化教育主体的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拓展基于技术升级的开放应用可能。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更是一场数据革命。无论接受与否,数据正在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资源,每一个虚拟或者实体的存在都将成为基于数据的信息综合体[1]。在教育领域,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主体都已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数据革命之中,基于数据分析的电子书包、智能教室、智慧校园等相关应用正在渗透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并且全方位地重塑教育治理的理念、方法和路径。随着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以及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数据革命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影响还将持续地走向深化。如何通过教育数据治理变革来科学处理数据产生、存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和开放获取的关系,无疑会成为一个迫切的新时代议题。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所言:“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2]人们正在一方面享受着数据应用带来的各种便捷和福利,另一方面却遭受着个人隐私空间被不断压缩的烦恼和弊端。由于教育数据治理的失范,学生和教师数据信息被公开叫卖、侵犯学生和教师数据隐私等现象频繁发生,数据垄断、授权应用场景受限等诸多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推动教育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开放获取成为教育治理变革亟待破解的当务之急,但已有研究对此问题的关注却严重不足。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据治理面临的迫切挑战

       在卢西亚诺(Luciano Floridi)看来,“人工智能使得数据痕迹可以被记录、监控、处理,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或商业等各种目的。”[1]怎样使用数据并使得数据价值得到合理发挥是教育数据治理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从治理诉求看,隐私保护与开放共享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据治理的核心内容。

       (一)教育数据开放共享诉求日趋强烈,但隐私空间却被严重压缩

       无论从教育应用还是商业应用的角度看,数据自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其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开放共享是发挥和提升数据应用价值的前提基础。对于应用决策而言,数据只有经过系统整合、形成相互支持的应用价值链,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价值。但由于开放共享准则与机制不完善,数据在不同部门和学校之间无法实现互通共享,信息孤岛、数据垄断等造成的共享壁垒严重阻碍了数据应用价值的最大程度发挥。推动开放共享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据治理需要回应的迫切诉求,且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化和扩展,这种诉求也会愈来愈强烈。美国教育统计中心早在2009年就专门组织专业力量进行了“通用教育数据标准(CEDS)”的研发,以简化不同教育机构和学校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比较过程,促进数据在横向和纵向层面的共享[3]。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等则联合共建大数据生态系统(Ecosystem for Big Data),以期充分利用日益增加的共享数据进行教育管理和学生分析。

       但对谁开放共享数据、如何开放共享数据则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关涉各方面利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及其隐私保护。也就是说,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是有限度的,其不仅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治理权限和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和教师的隐私权利保障有关。一方面,扩大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空间虽然有利于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形成相互支持的应用价值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但却有可能侵犯到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主体的隐私空间;另一方面,限制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空间虽然有利于保护教师和学生等相关主体的隐私空间,但却有可能束缚教育数据应用价值的发挥,导致教育教学改革无法享受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数据应用红利。从人工智能的不可逆态势看,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共享是必然要求,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数据隐私保护也是必然要求。

       (二)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开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但隐私保障难度却空前提升

       为了最大化地挖掘数据的教育应用价值和商业应用价值,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场景将必然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由此带来的隐私保障难度也将不断提升。如何避免成为“裸奔的透明人”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据治理面临的突出挑战。伊恩·艾瑞斯(Ian Ayres)就曾担忧地指出:“大数据分析减少了我们的有效隐私空间,我们生活在了一个越来越无法隐藏我们是谁、我们做了什么以及我们会做什么的世界里。”[4]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已经广泛进入课堂、教室和校园,而且这种应用正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而愈加深化和多元。但与传统信息环境不同,人工智能不仅破坏了一种基于匿名的隐私平衡,而且能在增加或减少信息摩擦上给信息智能体授权,其全方位场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用户的选择权,迫使用户不得不做出某些被动的选择[5]。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行为特征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分析,可以为教育教学和校园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撑,但这也在无形中将教师和学生的隐私暴露在了第三方空间之中,严重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对于自身隐私控制的实际能力。从价值角度看,数据是被动的客观存在,其到底是发挥积极功能还是消极功能则取决于使用主体。在教师和学生眼里,数据是其个人隐私,应当得到必要尊重和保护;在学校管理者眼里,数据是推进改进教育教学的支撑,应当得到有效的记录和保存;在商业开发者眼里,数据是拓展商业利益的工具,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展开有针对性的商业营销。但随着教育应用场景的拓展,数据产生的来源将愈来愈广、过程将愈来愈复杂、规模将愈来愈庞大、使用目的也将愈来愈多元,而这显然会提升数据隐私保障的难度系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