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的德育提升生活的品质

——当前中国德育改革应该直面的十大课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人民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与中国社会的整体改革和进步同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德育改革,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局面和诸多特别严峻的挑战。比如老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的“德育实效不高”等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又比如新问题——拥有最丰富的传统德育智慧的中国教育,如何回应社会整体进步对于当代德育的最新要求、全球化时代对于德育的挑战,中国德育如何面对80后、90后、00后等新时代的教育对象,等等。

      对于长期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本人认为有10个或新或旧的命题,值得关心中国德育改革与进步的人予以关注。

      一、德育改革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全部转型

      德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应是全部德育改革与日常德育工作的首要追问。不回答这个问题,具体的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就无从谈起。就中国当代德育而言,我以为德育改革和创新的首要目标应是实现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德育目的观的变革。

      第一,从个人角度必须确认的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生活能力。“以人为本”的德育一定是“人是目的”(康德名言)的落实。

      家长们送孩子到学校接受德育,首先应是为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进而实现儿童当下和未来的幸福。但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病症都集中表现为强制灌输的成分过大,形式主义严重,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手段,而不是将全部德育活动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其结果必然是德育成为索然无味、了无生趣、浪费青春的道德与政治的说教,学校德育成为非德育甚至反德育的活动。由于实际上完全罔顾德育的内在规律性、专业性,以上德育模式不仅让青少年失去了当下价值成长的喜悦,而且使教育活动本身失去了应有的精神生活魅力,进而也打压了进一步加强德育的时空及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德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应该是恢复学校德育引导儿童价值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的本质追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我追问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活动到底是在鼓励儿童、帮助儿童、促进儿童的人格成长还是限制儿童、扼杀生机、阻碍儿童的精神生命力?德育活动到底是提升儿童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品质还是相反?我们是在一厢情愿地提供成人社会认为“好吃”的“营养品”,还是在努力创设情境帮助青少年自己去发现从核心价值到实践智慧的幸福生活秘诀?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必须确认的是,当代中国德育的终极目的,只能是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公民的培育。而公民教育课题既是德育的问题又不仅仅是德育的课题。德育改革的前提之一乃是整体教育观念的变革和中国社会系统的全面改造。

      众所周知,促进从臣民人格到公民人格的演变,实质上是中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由这一命题所推论的必然是“公民意识的培育”。然而中国社会在德育领域实际上存在一个十分荒谬、从不明说的禁忌,那就是闻“公民教育”而色变。但是,就像“数学教育”、“语文教育”一样,“公民教育”本来只是一个中性词汇,只是描述了一个教育领域而已。就像“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并非资产阶级或者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一样,公民教育也并非西方社会的专属。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也都不止一次旗帜鲜明地使用过“公民教育”的概念,并且付诸过政策和教育的实践。现行教育课程体系中也已经涵括了许多重要的公民教育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和谐社会建设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或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追求不断提高,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合理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理性、积极的公民素养,已成为目前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因此,从社会心理层面确认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认真开展积极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公民意识的培育”固然可以通过德育课程等渠道予以落实,但是更为根本的认识应该是:公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全部转型——全部教育系统都应该自觉地以培育年轻一代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并积极、理性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素养为终极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的加快。80后、90后、00后对于个人与社会生活品质的追求只能越来越高。无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的德育,不可能有实质性成效;与社会现实和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德育,不可能与时俱进。因此,中国德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无疑且只能是实现德育目的观的根本变革!

      二、德育内容的变革——积极回应“后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诉求

      虽然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当代中国社会和教育又都已经处于一个“后现代化”时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后现代双重和复杂的建构的同时,如何积极回应“后教育现代化”的诉求?从德育内容的角度看,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两点。

      第一,如何实现与后现代知识观相适应的德育内容观的变革。后现代知识观的一个核心是比过去更多地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建构性、多元性,知识观变革的实质乃是当代世界在观念世界的进一步民主化。就像许多人不愿意承认价值多元的事实一样,完全忽略后现代知识观的启示,我们就只能自绝于这个时代。中国德育当然也仍然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核心价值”本身也是特定人类社会的特定建构;我们对于核心价值的真实坚守,也必须基于吸收后现代知识观诸多合理性的基础之上。80后、90后、00后“新新人类”比成人们更“后现代”,因而会比以前的德育对象更为强烈地排斥成人社会的单方面强制灌输,他们会比迄今为止所有时代的青年人更有价值建构的热情与能力。在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在一个青少年可能比成年人更先进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承认有所谓的德育规律,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尊重德育的规律以求得德育实效的真正提高,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尊重当代青少年精神需求的特点和当代价值观形态的变革。据此考虑德育课程的内容建构、活动安排,德育才可能具有内容上的真正生命力、吸引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