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洪才,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大学制度与教育研究方法论。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复旦教育论坛

内容提要: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本质上讲,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传统教育治理观向现代教育治理观的转变过程。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点是引入社会参与治理机制以突破行政中心主义桎梏;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激发社会参与治理热情,提升治理的有效性。未来,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矩阵式治理结构,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要构建一种良性的治理文化,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创造性主体,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教育发展的福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一、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趋于理想的过程

       在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众所周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疾,如中小学应试主义依旧根深蒂固,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并未减弱,大学教学“满堂灌”、学生“抬头率”低的现象仍比比皆是。特别是大学办学围绕排名转而不注重社会实际贡献的问题更是令人心急如焚。这一切都表明,目前教育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教育治理能力还不强,无法适应创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望,因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非常急迫而又艰巨。但在讨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在中西方,对“现代化”一词具有非常不同的解读。在西方,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一个理性化或祛魅化过程,因为它与启蒙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启蒙就是要把人从宗教愚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在西方现代化是从启蒙开始的,启蒙运动之前为传统社会,而启蒙运动之后就进入现代社会[2]。故而,现代化首先是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其哲学基础是从思辨走向实证,从而使知识从象牙塔走向世俗生活。与之相伴随的是经济的工业化、社会的城市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历史证明,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都首先是一个思想解放运动,进而是知识从神圣化走向实用化,最后有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相伴随,这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而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则是一个不断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原发性的,而是后发型的,是在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封建统治过程中逐步向西方学习并不断本土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概念[3]。从清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五四运动时期喊出的“德先生”“赛先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以及到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4],直到今天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目标,都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不难看出,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虽然保留了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的底色,但核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对比得出的结论,认识到传统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落后,这个认知导致了在改革开放后直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5]。不仅如此,现代化还具有一种理想化的意味,也即现代化就是不断地趋向理想的过程。这意味着现代化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型,而是一个敞开的、通向未来的无限延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就成为一项社会发展工程,不再是一个社会自我发展与演化过程[6]。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国元勋在借鉴苏联发展模式后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构想,但后来由于十年动乱而导致这个宏伟构想并未得到实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国策,“四个现代化”被重新提起,并且赋予了新的内涵。“四个现代化核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7]这句话在20年前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在今天,随着社会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单纯提四个现代化就已经不够了。尽管四个现代化不怎么提了,但“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样一个判断并不过时。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强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把经济发展动力最终落实到创新驱动上,所强调的仍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特别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对科学技术创新高度重视的表现。人们公认,国际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竞争,而根源是人才竞争。所以,高等教育的直接使命就是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以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迎接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今天提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说明目前教育治理远未达到理想水平,为此就必须探讨理想目标是什么以及实现它的路径。也许这个理想目标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无法具体量化,因为现代化是没有终结的,人们永远都无法达到完全理想的水平。

       现代化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标准,否则现代化就停止了[8]。但人们对现代化是有判断标准的[9]。这个标准就是人们对现代化所赋予的理想价值。如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就代表了人们对现代化观察维度[10]。无论是帕森斯的现代化分析框架,还是英格尔斯的现代化标准,或是艾斯特德特的现代化标准,都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导引,从而成为现代化研究过程中普遍参考的维度[11]。但具体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则需要建构更加细致的考察维度。

       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重点在于吸引社会参与治理

       在讨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必须讨论一下治理理念的变化。在中国的语境下,治理并非一个新概念,而是古已有之,只不过在今天治理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治理仅仅是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是作为特殊的管理手段出现的。可以说,治理是针对乱象而言,一旦社会出现了失序的现象,就需要进行整治,所以治理具有恢复秩序的意思。我们日常所说的专项治理也是在管理的语境下使用的。在传统的语义中,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社会控制,使社会能够有序运行。一旦出现了乱象,就急迫呼吁治理。如此而言,治理是作为管理的手段而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