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改革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困局破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德永,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沈阳 110034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启动与推进教育改革,首先需恰切地解决改革方法问题。当代教育并不缺乏改革,改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众多的改革运动在改革方法上明显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品质,使教育发展形式上变化较多实质性改变很少。教育改革因为不当的定位及行动,面临着严峻的价值性与功能性失调困惑及失衡性与失败性境遇困扰。当代教育改革须遵循改革与发展特定的专业逻辑;超越化约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由单向度要素驱动转向整体性、综合性推进;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改革的融合。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字号: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实现恰切性、合理性发展品质与状态的根本途径,因而改革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改革并不具备天然的恰切性、正当性与合理性品质。不当的改革不仅不利于原有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引发新问题。尤其是方法失当,使改革尽管可能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论据,但却因恰切的改革路径、措施与行动的缺乏而败在起点。当代教育并不缺乏改革,改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尤其是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连绵不断的改革运动、不计其数的改革项目,使学校教育始终处于“被改革”状态。然而,更多的教育改革只关注“改不改”的立场问题与“改什么”的内容问题,对于“怎么改”的方法问题则缺乏深刻思考与恰切定位,致使颠覆性改革、碎片化改革、单向度改革、指令型改革等成为当代教育改革普遍陷入的误区或困境。分析、阐明当代教育改革方法失当问题,对于修正教育改革路线、整治教育改革乱象、破解教育改革困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规避社会倒逼改革路径的非理性倾向与盲从现象

      “社会倒逼”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与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每当社会政治、经济面临危机之时,人们总是在教育上寻找缘由和问题解决办法。教育改革被视为一种社会“疗方”。被社会政治、经济问题锁定与“牵着走”,使教育改革呈现出明显的无序局面与盲从现象。具体地说,教育改革被社会问题锁定与“牵着走”,突出地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社会化定位,即教育改革的酝酿与启动,仅仅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寻求立论依据与支撑点,将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为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强调好教育就是与国家政治、经济需求密切相关的教育,要求教育与政治、经济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并在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竞争力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教育的经济功能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学校变成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1]。其二,是市场化原则,即依据市场逻辑与原理,建立教育市场化运行机制,促使学校间展开竞争。教育市场化倡议者认为,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市场元素与竞争机制,造成教育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因而失败是必然的。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出路是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对此,美国前总统布什认为,公立教育是“一种业已失败的制度”,“我们给学校提供免于竞争的庇护,让学校得到危害匪浅的垄断大权,这种状况的持续时间长得过了头”。[2]于是,教育市场化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与路径之一。

      面对经济低迷、国家竞争力下滑以及教育质量滑坡、失业、辍学等问题的困扰,当代美英等国的学校教育持续遭遇猛烈的社会批判与抨击,右翼政治势力与学术势力集团纷纷指责学校教育效率低下、软弱无力、无所作为,并得出教育失败的结论。继而大肆渲染教育危机论,持续营造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氛围,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对此,阿普尔指出,“我们正处于教育思潮的‘反动’期,到处充斥着‘教育失败’的言论,诸如高辍学率、读写能力的滑坡、教学纪律的散漫、教育标准的缺乏、不能教给学生‘真的知识’和就业技能,以致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太差等都成为对学校进行抨击的理由。而所有这些又被认为是导致生产率低下、贫穷失业乃至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源”[3]。伴随强烈的社会否定与诋毁声音而来的是改革的呼声铺天盖地、连绵不断。似乎学校教育一无是处,必须推倒重来,似乎“只要改造学校,所有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4]。学校教育成了社会问题的“晴雨表”,不得不承受来自社会各方改革要求与压力,面临着频繁的改革运动、事件与项目的困扰。在美国,对教育不满意、给教育“开药方”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状态与习惯。于是,基于捍卫世界霸主地位的宗旨,当代美国围绕建设教育最优国家的总目标、国家竞争力与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题、标准化与市场化的主旋律,翻来覆去地改革教育,使教育改革几乎处于一种无节制、无止境状态。在英国,严重的经济衰退引发人们对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尤其是对教师控制的缺乏统一性的学校课程感到强烈不满与失望,并把教育质量滑坡归因于进步主义的非正规教学方式和缺乏政府干预的自由教育政策。于是,基于重振昔日雄风的梦想,使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英国教育也在左改右革,反复折腾不休。

      被社会问题锁定与“牵着走”,使当代教育改革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倾向,甚至处于非理性状态。把经济滑坡、竞争力缺乏和失业等问题归因于教育的论断,明显存在对教育危机的误判与夸大问题,从而掩盖了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自身的缺陷。针对基于国家竞争力下降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美国名师黛博拉·梅耶尔指出,“在发现美国公共教育面临严重危机20多年后,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技术革新和独创能力在全球仍然独领风骚。如果说国家的经济实力有赖于优质的学校教育,那么,美国的教师应该接受恭贺,而非受到指责”[5]。在梅耶尔看来,将国家面临的竞争力下降的危机归因于教育质量低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当今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并非缘起教育,教育也不具有独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在内尔·诺丁斯看来,当今学校之所以不堪重负,无法在任何一方面获得成功,原因“是社会强加给学校的本应该由社会自己承担的负担压迫着学校。社会要求学校解决太多的社会问题”[6]。阿普尔则指出,“美国政治上的右翼非常擅长鼓动人们抨击现存的教育体系及其从业人员。他们经常将在经济领域内出现的危机转嫁到学校上来”。[7]对此,阿普尔猛烈抨击那种认为只要解决了教育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找出解决辍学、贫困与失业问题答案的假定是幼稚的。他指出,“不解决辍学问题的社会根源,不解决宏观上的教育分化问题,不认真对待那些业已沉淀在学校内外的美国社会深处的阶级、种族和性别不平等结构的历史性压制问题,我们只会失败”。[8]在当代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与行动误区是社会发展中任何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被归因于教育改革的缺乏与不够。那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问题所得出的教育失败的结论及改革的主张,不仅是片面的、草率的,而且造成严重的改革道路偏离与错位问题。教育无疑是政治、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与使命。但教育并不是社会消极、被动的附属品,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其特定的专业逻辑。仅仅依照社会政治、经济逻辑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不仅缺乏辩护性,而且缺乏可行性。教育改革不可能解决全部社会问题,更不可能单独解决社会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