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是一个汉语热词,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学术论文(著)中被广泛使用。在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上,以“视域”为篇名进行搜索,共有12.37万个结果,其中社科(含人文)相关结果为11.71万个,包括博士学位论文(1090篇)、硕士学位论文(1.35万篇)和图书(55本)(搜索结果截至2022年5月1日,下同)。根据中国知网查询结果,“视域”作为学术论文的篇名较早被运用于文学研究当中,如1990年钱理群在《读书》杂志用《小说史研究的新视域》为题来评论陈平原的《二十世纪小说史》第一卷;[1]1992年李俊国在发表于《江汉论坛》杂志上的文章《都市烦恼人生的原生态写实——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视域中的方方、池莉小说》中,明确表述是从“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评”。[2]稍后在其他学科中也开始被使用,如1992年肖文禾在《中国图书评论》发表《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学术研究——读〈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3]1993年魏曼华在《社会科学研究》发表《社会公德视域的中西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之比较》;[4]1996年张一兵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物役性: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科学性批判话语》;[5]同年张汝伦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化视域中的全球化理论——罗兰·罗伯逊的全球化理论简述》。[6]虽然以上论文都未对“视域”进行界定或说明;但从此以后,以“某视域下(中)的某研究”为题的论文逐年增多,近几年更是呈现井喷状态,近三年知网搜索结果分别为:2019年有9483篇、2020年有1.07万篇、2021年有1.13万篇,逐年增长成为一种现象。 教育研究领域方面,中国知网可查较早以此为题的是肖川,1999年他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上发表《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7]2003年9月,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年会就以“教育理论的新视域”为主题,得到积极呼应,与会者就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研究的信念以及研究资源的开发等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8]在中国知网以“视域”为篇名搜索的期刊论文“学科”类别(这里的“学科”仅仅是知网的分类条目)排名中,论文数量列第一位的是“高等教育”(2.02万篇),其次是“中等教育”(8409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6475篇)和“职业教育”(6403篇)分别列第五和第六。以主题为分类的排行中,前三位分别是“理论视域”(5463篇)、“文化视域”(3794篇)和“核心素养”(2953篇)。对众多“视域”类论文进行考察,大体可归类为:“理论”视域、“比较”视域、“学科”视域以及“政策或热词”视域等。 一、何为“视域” 当人们之间谈论某个问题(或主题)出现争执,如果旁人按常理推论觉得双方不应该分歧很大的时候,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双方谈论和争议的不是同一个概念(所指)。要么是谈论同一个事情,用了不同的词语;要么是都使用了同一个词语,却是不同的所指。学术期刊中对“视域”的使用也存在类似情况,有时候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同一个意义,有时候同一个词语表示不同的所指。 (一)从“视阈”到“视域” 在汉语中,视域经常会与另一个词“视阈”纠缠在一起。在中国知网上以“视阈”为篇名进行搜索,共有3.84万个结果,其中人文社科类为3.73万。在“学科”分类排名中,第一位的同样是“高等教育”(6227篇),“职业教育”(1794篇)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1488篇)分别排第五位和第七位。以主题为分类的排行中,前三位分别是“文化视阈”(1284篇)、“思想政治教育”(843篇)和“新媒体视阈”(701篇)。 从字面上看,“域”字的主要义项是指范围,用于如疆域、水域、域外等词汇;而“阈”字的主要义项是指界限、临界值,如阈限、门阈等。有研究认为,“视域”是在晚清民国时期才具备独立的名词属性,古文中未有“视阈”一词,国内研究者在翻译英语"threshold"一词时使用了汉语“阈限”或“阈值”,将"visual threshold"翻译成“视阈”,指能引起视觉的最小刺激量。因此,作为汉语名词来说,“视阈”比“视域”出现要晚。[9] 在现代汉语运用中,有研究者从异形词角度对两者进行梳理,认为“视阈”包孕“视域”,作为科学术语宜写成“视阈”,在一般领域应写成“视域”。上述“科学”主要指生理学、光学、医学等领域,“视阈”主要与“阈值”“阈限”等词同语素。[10]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修订来大概了解词语发展情况。第1版(1978年)和第2版(1983年)仅收“视阈”一形,词条内容为“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第3版(1996年)和第4版(2002年)也仅收“视阈”,“视域”未出条,但在第二个义项后注明“也作视域”。第5版(2005年)则同时收录两词,把“视阈”作为规范词形,“视域”为非规范词形,只在表“视野”义时,二者同义。而在第6版(2012年)和第7版(2016年)中,当表“视野”义时,“视域”成为规范词形,“视阈”为非规范词形。 从以上词语收录和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在人文社科类期刊论文中被大量使用,让原来属于非规范用词的“视域”,取代“视阈”成为规范用词,用于表“视野”义。另据前文所述,知网上以“视域”为篇名的人文社科类搜索结果数比“视阈”的结果数多2倍,也佐证研究者和学术期刊编辑更加认可并接受“视域”一词。当然,词语使用者也会自有主张,如《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5期的书评中,图书名称是《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书评作者用的题目则是《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歌生存考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