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吉象,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科二级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务院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科召集人。

原文出处:
艺术评论

内容提要:

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应运而生。这既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是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艺术学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然而,比较艺术学迄今为止却一直未能引起艺术学界主流的关注,我国比较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本文特从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探讨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字号: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彰显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与美好追求。中外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交流迫切需要比较艺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加盟。

      与此同时,随着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艺术学门类下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艺术学的五个一级学科都既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同样需要比较艺术学这门新兴学科尽快发展。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充实与完善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也迫切需要比较艺术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加盟。

      综上所述,比较艺术学这门学科的应运而生,既是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是现实实践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

      众所周知,虽然中外艺术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但是,艺术学却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尽管中外历史上早就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也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始终未能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的科学体系。

      据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人类早期艺术至少已经有了上万年历史。人类的艺术理论至少也有几千年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正如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讲到的那样,在人类社会距今2500年前左右的那几百年时间里,有一段被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的时间,在古老的中国、西方、印度和以色列等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文艺理论家,他们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与各个国家的人民。同样,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这个“轴心时代”,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也几乎同时开始出现了早期形成系统的文艺理论。特别是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把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手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把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十分有趣的一个历史现象就是,早在两千多年前,以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为代表,东西方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一方面说明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某种惊人相似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由于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确实能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古代的思想家们才这样重视艺术对培养和陶冶人所起的巨大作用。

      虽然中外艺术与艺术理论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但是,艺术学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一门正式学科出现却很晚。19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Konrlad Fiedler,1841-1895)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才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也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在他之后,德国的格罗塞(E Gmsse,1862-1927)着重从方法论上建立艺术科学,德国的狄索瓦(M.Dessoir,1867-1947)和乌提兹(E.Vtit,1883-1965)更是大力倡导普通艺术学的研究,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苏联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对艺术学的研究和探讨。我国老一辈艺术理论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开始了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艺术学研究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界开始使用“艺术学”取代过去通用的“文艺学”,并且正式出版了《艺术学概论》《中国艺术学》等多种专著和教材。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列为一个学科门类,下辖“艺术学理论”等五个一级学科,更是标志着艺术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上面我们简单概述了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它的“儿子”、具有子学科性质的比较艺术学自然出现得更晚了。一般认为,1949年奥地利美术史家达戈贝尔·弗雷(Dagobert Frey,1883-1962)出版了一部《比较艺术学基础》,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显然,比较艺术学问世仅仅只有几十年时间,但是它在德国、日本和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国外对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各个具体的艺术种类上,例如比较美术学、比较戏剧学、比较音乐学等,尤其是其中的比较音乐学由于后来同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结合,发展成为“音乐人类学”或者“音乐民族学”。

      在中国,比较艺术学这个概念或者方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时的两位导师朱光潜(1897-1986)与宗白华(1897-1986),由于他们两位先生都具有深厚的国学传统,青年时代又都留学德国,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朱光潜先生在他早年的《谈美》《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论著中,已经涉及中西美学比较和中西艺术比较等方面的问题。宗白华先生更是在他的长篇论文《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不但对于中西绘画进行了艺术比较,而且深入到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中来寻找蕴藏于其中的渊源与基础,事实上,这种研究方法已经达到了今天比较艺术学的高度。这个时期还应该提到的是出生在四川温江的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1892-1936),他早年曾与李大钊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留学德国,后来进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其中包括《中西音乐之异同》《东西乐制之研究》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早在那个时期,王光祈就已经开始系统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东方音乐(主要是中国音乐)同西方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并且提出把世界各地区乐制划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等三大音乐体系的理论。从今天比较艺术学的角度来看,王光祈当年的这些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