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接纳→移植→融汇→确立”的过程,从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才逐步真正地建立起来。中国独立的艺术学学科的形成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04-1949)是中国艺术学的滥觞期。这时中国艺术学基本上在接纳、移植西方艺术学,并逐步进行中西艺术学思想的融汇,建构了一个中国艺术学的学科雏形。王国维、梁启超等人,从20世纪初开始接纳西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学思想,努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筚路蓝缕,草创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形态。王国维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4)、梁启超的《美术与科学》《美术与生活》(1922)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到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留洋归来的学者和艺术教育家在中国移植了西方艺术学,掀起了一个建立中国艺术学的小高潮,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和艺术院校中开设了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艺术学和美学之类的课程;以宗白华、马采、向培良等为代表的学者、艺术教育家,融汇中西美学和艺术学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初步创建了中国艺术学的学科雏形。胡经之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丛编(1919-1949)》列出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文化”“艺术的特征”“艺术的门类”“艺术的构成”“艺术的创造”“艺术欣赏和批评”等七个专题,收集了38人的相关艺术学和美学的论述。这些资料有力地显示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术界已经从“接纳”,发展到“移植”和“融汇”西方的美学和艺术学了。宗白华的名为《艺术学》的讲演(约1926-1928)及其在东南大学首次开设艺术学课程,马采的《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艺术学散论之一》《艺术学的对象——艺术——艺术学散论之二》《艺术的创造者——艺术家——艺术学散论之三》《艺术活动——创作与观照——艺术学散论之四》《艺术美的类型——艺术学散论之五》《艺术源流——发生与发展——艺术学散论之六》(约1941)等一组文章及其在高校艺术系教授艺术学课程,向培良的《人类艺术学·提要及绪论》(1935)和《艺术通论》(1940),为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建构了大致的雏形。第二时期(1949-1989)是中国艺术学的摸索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主要以当时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模板,因而综合性大学和艺术院校的建制以及中国艺术学思想和艺术学学科主要以苏联为样本,以文艺引论或者文艺概论涵盖和代替了艺术学。这时综合性大学的中文系开设文学概论或者文艺理论的课程,而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则开设了艺术概论课程,所以,当时中国艺术学主要是以苏联的《文艺学引论》或《艺术概论》的模式为样本,当时一般都没有“艺术学(艺术科学)”,只有“艺术概论”或者“艺术引论”。而且,艺术类的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都归属于文学类学科,是文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第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中国艺术学的确立期。1998年,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它标志着作为国家学科体制的中国艺术学被确立了,打破了艺术和艺术学的学位隶属于文学类学科门类下的状况。到了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正式发文确认了艺术学为下属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的学科门类,中国艺术学就正式脱离了“文学”门类,名正言顺地独立存在了。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呼唤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建构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及其话语体系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学及其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是摆在广大中国艺术学学者和学人面前的重大任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多途径探索,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一、艺术学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 进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全国高等院校中的艺术院校和艺术系科蓬勃发展,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学的繁荣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学逐步确立。作为独立学科形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学也呼之欲出。而且,在日益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学的要求在不断凸显出来,现已成为一种主要潮流和大势所趋。现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学界的一种共识。 为了建构中国特色当代艺术学,当然首先应该明白:当代艺术学的中国特色是什么?从中国现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学的确立过程来看,我们认为,当代艺术学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为指导,二是以中国传统艺术学思想及其艺术学精神为根基。 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过程,而中国当代艺术学的确立和发展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同步进行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开始是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思想全面“失语症”的过程中发端的。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思想的文言文表述方式、直觉感悟式点评形式、概念范畴含义模糊不定、内容陈旧不堪等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就全面革除了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思想,采取了“全盘西化”的思路,以西方古典和近代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为基本模式,建构起了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中国现代艺术学同时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大背景下,逐步接纳、移植、融汇了西方艺术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现代艺术学的学科雏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也随着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而逐步传播,并被一些早期共产党人和左翼文艺家和文艺理论家们所接受和宣扬,在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苏区、解放区之革命势力的不断壮大,在解放区和上海等国民党统治区城市形成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热潮。尤其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传播,并且由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深入开展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正式诞生。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仅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文献,包括毛泽东和其他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批示在内的一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在中国文学艺术界以及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取得了绝对的文化领导权,成为了新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指导思想,而且,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直接关心下,在借鉴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逐步体系化,在零星分散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论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完整体系,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它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艺理论、邓小平理论美学和文艺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美学和文艺理论、科学发展观美学和文艺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及其中国形态就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主要特色,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上非共产党执政各国所没有的。而且,就是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中国也是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的国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也是指导全国文艺工作、美学和文艺理论界的核心思想。中国当代艺术学的确立和发展,恰恰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中实现的,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学的中国特色的最明显标志应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美学和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