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20]03-0097-07 林兴宅是新时期以来“闽派批评”的重要代表,也是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热中的标志性人物,他主倡的系统论文艺学在当时产生了全国性的轰动影响。但是,系统论文艺学在学界活跃了三五年后便“销声匿迹”,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绝响。此后,它不仅很少被提到学术层面上予以讨论,还常遭人诟病:或者从林兴宅出身断定他的研究是类似于“贫农渴望翻身”的反应;①或者直接说他的研究“多半属于伪学”,所以根本没有分析的必要。②那么,林兴宅主倡的系统论文艺学到底是何样貌?为什么它会有如此遭遇?从中我们该汲取什么经验教训?它对新时代的理论批评建构又有何启示?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这些问题择要进行分析,以期对林兴宅的系统论文艺学形成理性认识,并为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建设提供可能的镜鉴。 一、系统论文艺学的基本架构 在人们的印象中,林兴宅在20世纪80年代主倡的系统论文艺学声势浩大但内涵单薄,有价值的就是《论阿Q性格系统》和《论文学艺术的魅力》这两篇文章。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他的系统论文艺学内涵较为丰富,包括将系统论的原理概念整合到文艺理论中生成的系统论文论、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的系统批评实践,以及对文艺的发展趋势——它将与科技走向融合统一——的大胆构想三部分内容。他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文章大多与系统论文艺学有关,除了上述两篇文章外,还有《科技革命的启示》《系统科学方法论与艺术》《文明的极地——诗与数学的统一》《关于文艺未来学的思考》《论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文艺研究中的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文艺观念的变革》《系统论对艺术认识论的启迪》等。为了对他的系统论文艺学有个明确认识,我们可先勾勒一下它的基本框架。受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L.Von.Bertalanffy)现代系统论理论的影响③,在20世纪80年代初,林兴宅就开始用系统科学方法论重释文艺基本原理,解读文艺作品,并对文论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艺术魅力、美感结构等进行系统论的批判性反思。④ 在文艺基本原理方面,林兴宅主要对文艺本体论、文艺认识论、文艺接受论和文艺方法论进行了系统论重释,认为文艺活动是一种系统性活动,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等多个层面的紧密关联,而不是单维的静止存在。比如,在文艺本体论上,林兴宅不认同客观说——物质世界的映像,也不认同主观说——主体心灵的外射,更不认同流行的反映说——用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意识形态,而认为它是“‘自然一人’系统双向建构的最优化运动”⑤,或者“‘自然一人’系统的自组织行为或自调节机制”⑥。因此,文艺的本质就不再是纯粹的客体或心灵的幻象,而是集再现性、表现性、评价性于一体的“三维结构体”⑦,故它能对人和社会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居间调节。在文艺认识论上,他摒弃了单向的客体决定论和线性的因果关联论,主张从系统论的整合原则出发,在充分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让主客体互相征服,并在“自然一人”系统的双向建构中开展艺术审美活动,“艺术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反映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活动,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⑧在文艺接受论上,与强调双向建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一脉相承,他认为文艺接受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品信息的“从作品到读者”的单向传输活动,因为那样无法解释诸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既有阶级性又有超阶级性的功能这样一些常识性问题。从系统论的多样整一性原则出发,他主张在作品和读者中间建立一个中介,即将“作品—读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变为“作品—信息中介—读者”的三项式结构。“信息中介”又称“象征图像”,“它一方面具有客体的性质,因为它虽然扬弃了作品的具体观念内容,但保留了艺术形象的感性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主体的性质,因为它作为一种特征框架能够容纳读者各自的经验和情感内容”。⑨在文艺方法论上,他认为“系统科学方法论”应成为文艺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涉及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它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这个层次的变革对文艺研究、文艺批评来说主要的不是一种手段的借用,而且是目的自身。”⑩ 《论阿Q性格系统》和《论文学艺术的魅力》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进行批评实践、概念演绎和理论阐述的代表性成果,较为全面地践行了他的文艺本体论、文艺认识论和文艺接受论思想。《论阿Q性格系统》的论述逻辑是:先从静态角度对阿Q的性格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阿Q性格是一个不容切刈的有机整体系统,它由十对相反相成的因素构成。这十对性格元素彼此联系,共同体现了阿Q的双重人格、退回内心和泯灭意志的特点,而这三个特点恰恰是人类的奴性表现,因而阿Q的典型性格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奴性。这是阿Q性格的自然质。再从动态角度把阿Q的“奴性”性格放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的接受视域中,分析这一性格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艺术魅力的生成性原因。他认为这与不同接受主体自身的主观意识,即失败主义情绪、国民劣根性残留和荒诞性情结的主动建构有关,因而阿Q能引起不同群体的欣赏共鸣,这是阿Q性格的功能质。后从综合角度把阿Q性格放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再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史、近代史等多个侧面综合考察它的多重意义。这是阿Q性格的系统质。(11)《论文学艺术的魅力》的论述路径与《论阿Q性格系统》相似,也是从静态、动态、动静综合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分析,不同在于此文增添了多个图表和数学模型。它们在当时的发表均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论阿Q性格系统》刊出后,“全国有大小二十五家报刊登载涉及该文的评价文章”(12),还成为1985年的厦门会议、扬州会议、武汉会议等“方法论”会议的关注重心。《论文学艺术的魅力》则以独特的论述方法和研究视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30年后童庆炳说:“真正给人留下印象的是林兴宅教授发表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的论文《论文学艺术的魅力》。该文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描述和研究文学的魅力,他突破了以往对文艺的经验性描绘,建立起了艺术魅力的结构模式、对应模式和个体发生模式,打开了探索文艺魅力的新视角。”(13) 综上可见,无论在文艺的本体论、认识论、接受论、方法论等文艺基本原理的阐释上,还是利用系统论方法对文艺作品和概念范畴的解读上,都体现出林兴宅用系统论建构“新”文艺学的努力,虽然从总体上看它还有些粗陋。(14)林兴宅系统论文艺学的基本思想可简述为:文艺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该系统中的客体和主体彼此互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双向建构的,故进行文艺审美活动时,须于二者之间建立一个中介,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文艺活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它的特点表现在突出强调文艺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建构性和中介性。它对系统性的强调让文艺活动从之前逼仄的斗争场所走出,重新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由此寻到了文艺发展的源头;对建构性的强调则把文艺活动中被泯灭了的人(主要是作者和读者)的主体性重新激活,由此觅到了文艺发展的动力机缘;对中介性的强调让我们看到文艺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由此探到了文艺发展的枢纽。系统论文艺学的这三个区别性特征,明确让它与当时流行的反映论文艺学区隔开来,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显示出了它的蓬勃生机和理论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