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教育系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启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教育学界更加聚焦重大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知识进步。

       一、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落实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2019年,“落实”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主线和首要任务,探索建立落实机制成为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学术热点。

       (一)用党的教育方针管“总”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核心主张,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大法”,集中回答“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规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原则、目标等重大问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首要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总体上是稳定的,既保持了贯穿始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也不断结合时势适当调整。[1]进入新时代,党提出教育是“两个大计”,教育要“九个坚持”,这需要再一次对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回答。学术界围绕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规格与体系等问题,对修改完善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讨论。有学者认为教育不仅是民生,也是国计,还是党计,其功能定位应更为全面。劳动教育进入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现实针对性。历史表明,我国教育体系路径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根本途径,由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创构与完善。[2]因此,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的基本路径。[3]一般地讲,教育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作为活动的教育,一个是作为事业的教育,前者是微观教育,后者是宏观教育。教育方针中的“教育”,包括作为事业的教育和作为活动的教育,是一种综合表达。“教育方针将在注重发挥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推动本体价值深入发展。”[4]在这个意义上,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5]下一步应高度关注教育方针的运行机制。

       (二)用中长期教育规划管“远”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需要从长计议。中长期教育规划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时间跨度长,重在目标导向,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图景。编制中长期教育规划,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机制。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面向2035目标描绘好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方向,培养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6]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架构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八大基本理念、十大战略任务。[7]编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方法论和内容的双重价值。[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用重点教育政策管“实”

       政策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9]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又一重要机制。应特别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渠道作用,统筹教师、教材、教学各环节,突出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的“六创优”工作。[10]应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应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振兴师范教育,另一方面要完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11]以师德为核心,[12]以德立教、以德为先、以德育人[13]。应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社会公平,引导教学、课程改革,改进人才选拔方式,把最优秀的人选出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致力于建设中国风格的世界一流学科,培育中国气质的世界一流学者,培养中国风采的世界一流学生,产出中国标准的世界一流成果,体现中国水平的世界一流管理。[14]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合作和交流,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动全球教育发展。[15]

       二、从70年的发展看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共和国教育70年,经历了从“建起来”到“大起来”再向“强起来”的不凡历程。全面梳理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宝贵经验,对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完成教育体系建构和普及发展的双重任务

       70年来,建体系、定方针、推普及成为教育工作的主线。1951年,学制改革旨在探索与我国政权性质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拉开了我国教育体系建构的序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基本奠定了教育方针的主体内容,持久地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做大教育规模、提高普及水平、解决“有学上”快速推进。历经70年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总体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毛入园率从0.4%提高到81.7%,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74.8%的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取得历史性成就,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小学净入学率从20.00%提高99.95%,超过高收入国家的96.5%,初中毛入学率从3.0%提高到100.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多样化发展稳步推进,在校生从44万人增加到3934.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8.8%,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85.9%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48.10%,即将跨入普及化发展阶段。[16]可以说,我国教育已初步完成体系建设和普及发展的双重任务,“有学上”问题得以解决,教育公平水平明显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宏大、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17]高等师范教育呈现规模与质量并重、政策日臻健全完善、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