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艺理学)这个一级学科自2011年确立已走过了8年的征程,究竟建构性发展得如何?当下对其有怎样的认知结论?接下来又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其发展?这些议题是需要专项讨论的。尤其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语境里,在如何进一步立足于创建中国自己的艺术学术话语权与艺术学术体系、创建中国的艺术话语体系和艺术学科体系的时代使命中,更需要整全性审视和推进发挥“艺术学理论”(艺理学)学科的自证、自明、自适与引领性建构功能与作用。所以,本文提出在“先在承认观”引领下,介入“区块链思维”来寻求推进艺术学理论学科深入发展的研究建构方法论。 一、反思艺术学理论领域的“承认”及其正负性影响或危害 提出“反思艺术学理论领域的‘承认’及其正负性影响或危害”议题,意在引起讨论自2011年至今的“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建构发展的哪些方面被认可了以及不被认可的又是什么?已有被认可或不被认可的内容或事项,对“艺术学理论”学科本身有什么样有利之用或不利之危?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确立“先在承认观”,是希冀能够整全性、体系性、结构性反思和结论艺术学理论的当下状态,以便进一步获得推进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之策。 承认,是人类认识和行为的一个基本态度和方法。承认的核心是对既有存在表示认可、肯定、同意或默许。承认的方式有公开明确承认或非公开的默认式承认。作为哲学中讨论的“承认”(Anerkennung)概念和范畴,最初是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精神现象学》(1807年)和《法哲学原理》(1821年)中出现的。①本文所论的“先在承认观”,是基于欧洲现代社会批判理论之“物化”和“社会存有论”与“承认理论”的学理逻辑而提出的。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评论家格奥尔格·卢卡奇(Szegedi Lukács
Bernát,1885-1971),在1932年针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崇物轻人的“社会病理”现象提出批评,并把它称之为“物化”。在卢卡奇的“物化”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之性格。”②也就是在重视物质利益的社会关系中,“人”这个具有主体性的万物之灵却成为一个等同于“货物”的东西。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1949-),在2005年3月基于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进一步论析了他自己的“承认理论”——“承认先于认识、共感之行为方式先于中立地掌握现实。”③也就是主张“在人类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关系中,肯认的、承认的态度与其他所有的预设态度相较,同时有着发生起源上的与思想范畴上的优先性。”④的确,一方面,承认是人彼此间的一种互动感知方式与结果;另一方面,当某一种认识倾向被固化为无理性“承认”方式时则是有害的。恰如当这种“人等于物”的拜物教观念流行时,就成为一种“社会存有论”。当大量的被物化了的、遮蔽主体理性的“社会存有论”泛滥时,“承认先在”思维就产生了。如果一个社会的“承认先在”类“社会存有论”是等同于或类如“物化”的状态——“所有参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主体,必然习惯成自然地、以看待无生命物之模式看待自己及周遭的一切。”⑤那么,很显然是这个社会生病了,需要予之积极地医治。 与霍耐特力图系统论析自己的“承认理论”不同,我于此是主张确立“先在承认观”,并依循“先在承认观”来审视既有学科的存在及其价值。所谓“先在承认观”,是指一种主张个体考辨是什么居于最先地位而左右自己考虑或忽视应答的认识论。比如:当有人说“不过脑子就答应了”这样的表述,就是一种承认行为与结果。“先在承认观”既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立场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它是诉求着力思考主体的盲目与意识、感性与理性、被动与主动、反对与顺应、信守与建构等系列认识因素。易言之,“承认什么?相信了什么?遮蔽了什么?被承认的是什么?不承认什么?遗忘了什么?储备了什么?”构成了“先在承认观”审视存在的指标因素。 那么,依循“先在承认观”审视2011年以来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业态的结论如何呢?如果根据“先在承认观”的7个审视指标因素来看,以下正负性内容,是值得焦点关注和深度讨论与解决的。 其一,审视对“艺术学理论”学科“承认什么”?根本上来说,“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不仅具有学科合法性,重要的是具有学理合理性。目前在这个层面主要有两种“承认”态度与观点:一是,已经有了这个学科就要积极地把它建设好;二是,现在不能退回到确立“艺术学理论”学科之前的状态。 其二,审视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相信了什么”?本质地说,是相信了艺理学学科存在的价值。这点是张道一(1932-)在1994年创立“艺术学”高等教育制度时就明确了的。张道一在《艺术学不是“拼盘”》(2007年)一文中,再次强调说:“艺术学的理论基础是归纳、概括和综合。哲学上虽说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但共性是被‘提炼’出来的,并不浮现在表面。长期以来艺术的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理论之所以是灰色的,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理论的意义在于认识。它不仅能认识艺术的本质,也能帮助艺术家开阔视域,有助于进入更高的境界……艺术学既然是研究艺术的综合科学,往下应指导艺术实践,往上要深入人文科学,应该有自身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的体系。”⑥‘所谓体系,在学术上是多问题的辩证统一,多事物的条理秩序,相互联系而自成一个整体,因而不允许带任何主观性和随意性,更不是靠标榜能实现的。”⑦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从学理逻辑上还是从事实逻辑上,都已经充分证明艺理学的本质性存在。而正是因为有这一点,是我们承认艺理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存在的逻辑起点。 其三,审视对“艺术学理论”学科“遮蔽了什么”?整体地看,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存在的“遮蔽”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遮蔽了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立的前后历史之认知。从一级学科的角度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历史不长——仅有八年。但从二级学科的角度看,从1997年“艺术学”作为“八个二级学科”开始的学科历史已经有20多年了。所以,不能遮蔽这20多年来,学科创立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参与者、学习者的智慧、认识能力与历史性贡献价值。二是遮蔽了对艺术文化本身存在事实的认知。从关键词的角度看,当今作为艺术编码知识的艺术、艺术文化、艺术精神、艺术科学、艺术学科、艺术学术、艺术创作、艺术价值、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艺术研究、艺术人才、艺术经济、艺术产业、艺术管理、艺术博物馆、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是现成的既定概念和观念了。因此,对于艺术存在的共性内容——知识、事实、理论、价值等内容,不能熟视无睹,不能弃之不究。三是遮蔽了主体性独特认知能力。真正从艺术立场和从事艺术文化创作与研究的人,是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学理的存在事实的。总之,置身艺术学理论学科中的人,应该“拥有杰出的‘看历史的眼光’。”⑧所以,应当去除遮蔽性认识或误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