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关于我国国际艺术人文交流的一点思考

作 者:
杜卫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艺术学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政府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包含了重要哲学基础,即全人类共同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相互认同的历史过程,因此国际人文交流非常重要。中国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和平环境,需要主动与各国人民开展交流,使他们更加了解并认同中国;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艺术具有超越性,可以突破群体、语言、文化和历史等隔阂,达到人与人更普遍的交流、理解和联合的目的。在新时代国际艺术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就要转变“求异”思维,确立“求同存异”的国际交流策略,使中国艺术更多地走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的亲近感。“求同存异”意味着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崇尚自然、尊老爱幼、推崇“和为贵”等美德在艺术中有诸多表现,体现了艺术的和平力量,容易走上世界艺术舞台。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一、我国需要重视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中国发展建设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世界风云变幻,但是中国政府仍然坚定地认为当今世界仍然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宣布“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①。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联合国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②

      中国政府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包含了一个重要哲学基础,那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相互认同的历史过程。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需要国际合作,需要和平环境,需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认同中国。国际形势越复杂,就越需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争取人心和支持,为突破重围奠基、助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系统阐述,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③在与发达国家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科技等方面交流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人文交流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对话形式。

      首先,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是打破某些西方政客对我国实施孤立、围堵图谋的一条有效途径。国际人文交流多数属于民间性质,不仅能让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良好情感。这种民意基础,对于未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改善我国与一些国家的关系,促进我国的和平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中国需要主动与外国人民开展交流。作为一个逐渐强大起来的大国,中国需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不断获得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的获得不仅要靠硬实力,也要靠软实力,那就是文化的力量。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是在国际对话交流之中实现的,不能仅仅靠单向输出,更不可能搞“灌输”。相对于中国经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对话还亟待加强。

      最后,中国需要在国际人文交流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确有不小进步,社会、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事业还存在差距,国民人文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国际人文交流,不仅可以把我国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并把国外的优秀文化引进国内,增进国民对世界的了解,提升国民素养。事实上,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建立“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截至2021年6月,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收录1557项项目,予以重点保护。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④在生态文明方面,不仅具体举措和进步有目共睹,而且全社会亲近、爱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意识明显增强。2021年,我国对云南野生亚洲象群迁徙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民众的普遍关注和反应,在国际上颇受好评。⑤梁启超曾在百年前描述过此前50年中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自身不足反思的变迁,他说:“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简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然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⑥梁启超的这种认识已被历史证明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认识到文化上的不足,的确是当时思想界一个重要的进步。发达国家公民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风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做好国际人文交流,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任何交流对话都是双向的,需要有共同关心的话题,有双方可以理解的话语体系;需要了解对方的兴趣和价值取向,以便听懂对方的话语。唯有如此,对话才可能展开、持续、富有成效。一方面,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世界,掌握一些世界上普遍认同的话语和价值概念。随着我国开放程度提高,越来越需要争取国际话语权,我们现在主动使用这些概念,理解和阐述以我为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⑦《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⑨这些讲话在传播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同时彰显了中国话语的力量,为我国开展国际对话交流确立了中国样板。国际对话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别国完全按照我们的话语体系来对话,但是我们可以对现有的话语体系进行重新阐释,从而获得话语权,取得交流对话的建设性成效。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越需要使用国际通行的概念术语,还包括中国创造和阐释的概念术语,国内人文学界对这些概念术语的理解和使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需要加强对国际交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国际人文艺术交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是国际人文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下观照以艺术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人文交流,首先要认识到艺术跨文化交流的独特优势是什么?相比其他人文交流形式,艺术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语言障碍,拥有更为丰富的可分享价值。艺术能够有效呈现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分享与认同,分享理解,直抵人心,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传播仁爱。优秀的艺术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一种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