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机器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复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数据时代,教育学在研究、讨论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需要以“教育与机器的关系”为中介。教育学应该从哲学本体论、价值论层面上思考和研究“教育与机器的关系”,机器及其发展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机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教育结构的变革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之上、学校成为万物互联的新型社会组织、机器发展与教育发展水平相互制约,都是必须面对和探讨的几个重要命题。这需要教育学及其研究作出变革,倡导建立新的教育发展观,探索建立信息化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体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数字时代。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快速来临,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已进入新一轮革命性变革的序曲。作为专门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学问——教育学——面临着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讨论新政策的巨大挑战和无限机遇。

      一、教育学需要面对一个新的主题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研究的两大根本主题。不论在什么哲学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教育学理论体系主要都是建立在这两大研究主题的基础上。但是,在信息化、互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叠加发展的新时代,教育学不得不面对、研究和回答“教育与机器②的关系”这一新的主题。而且,需要把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机器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需要以教育与机器发展的关系为物质与技术基础来讨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新的革命性影响

      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展、智能机器的产生及大量应用、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甚至融合。这些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基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方法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成为现实,[2]人工智能技术由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向综合智能发展,由窄人工智能(Narrow AI)向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 AI)发展。[3]二是智能机器开始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机器人已经首次出现“自我意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发出了首次展现出“自我意识”的机器人。[4]超越深度学习水平的神经网络架构学习技术也获得了突破,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已经构建出了类似人脑神经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回路,可以让机器人最大限度地模拟与人类相似的思考方式,像人一般自行思考,自主解决问题。[5]三是人脑与计算机接口技术获得突破,人机交互甚至融合成为可能。人脑与电脑连接即将实现,特斯拉与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Musk,E.)表示,其投资的初创公司“神经连接”即将公布首个人机交互界面,可将人脑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完成人脑与计算机的交互。[6]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脑电帽”采集人脑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上,由专门设计的程序加以处理,编码成电刺激参数,再传递给大白鼠背着的芯片,即可以“操纵”大白鼠按照人的指令行动。[7]智能机器与作为主体的人融合为一体,产生了人机结合体。除了目前已经成为现实的生物医学意义上的人机结合体之外,未来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使用由智能机器构成的穿戴设备或者可植入设备,成为另一种类型的人机结合体。5G以及超越5G的更先进通讯技术、量子科学的新发展,都会大大推动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显著加快上述这个进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社会,智能机器在社会与教育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具有独立判断、自主行动的行为主体;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甚至有可能参与关于政治、法律、伦理等决策与行动。因此,人与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要学会与智能机器共存、共生与合作。

      (二)技术变革必然带来哲学理论与人类行为方式的革命

      技术变革决定着社会变革。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电动机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技术革命都给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和科学理论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智能机器革命及其新技术变革正在快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活动方式,形成人类活动新的物质、技术结构,这必然带来哲学理论与人类行为方式的革命。

      一是现代科学赖以建立的主客二分、人与非人的二元论世界观将被打破。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都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世界观基础之上的。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宰;人是主动的主体,其他一切外部的非人的东西都是被动的客体。人既是一切真理的出发点,也是目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论及其指导下建设的包括所有工具在内的外部世界其实只不过是人认识外部世界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结果与工具。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展、智能机器的产生及大量应用、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甚至融合将导致哲学本体论的改变。特别是智能机器具备了媲美甚至可能超过人类的学习与思维能力,产生了人机结合体,这必然使传统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物、人与非人之间原本严格分明的界线变得模糊甚至被彻底打破。“在万物互联的世界里,人类不是中心,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8],人也不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和目的,“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9],“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10],人类中心主义被颠覆,数据主义世界观会逐步取代人文主义世界观,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后人类时代。哲学本体论的改变又会连锁带来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改变。

      二是算法(algorithm)成为解释和认识人与世界的基本法则和思维方式。在数据主义主导的世界里,算法成为解释和认识人、社会及其他所有一切的基本法则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实就是各种功能不同的算法。一般认为,算法是由算法工程师编写的,为解决某一特定任务而规定的指令程序,对于符合一定范围的输入,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出有效的输出。算法是智能机器利用特定程序处理数据流的方案,其在数据时代的地位和重要性类似于人类的知识、神经网络和思维方法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