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作 者:
颜禾 

作者简介:
颜禾,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原文出处:
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素质教育是80年代以来,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这一思想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研究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搞好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些学校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与处理“旧质”(指现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新质”(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以及操作中的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有必要深入探讨,以便正确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作为“旧质”,除了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外,还产生一个弊端即“应试教育”,其主要特点就是片面性。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偏重分数,只教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不教不学,音乐、图画、体育等学科被弃置一旁。在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应考内容,忽略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在教学方法上,“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作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学生分重点班和差班,并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班。一些教师则面向少数学生,加强了对少量优生的补习辅导,而对中等生和差生则置之不顾,这就影响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应试教育”之风颇为盛行,背离了教育方针,降低了学生素质,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有识之士强烈要求改革这一弊端,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了。可见,素质教育的提出并非某个人心血来潮,凭空杜撰出来的,它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改革弊端的勇气,对搞好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尤为必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不仅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指明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对现行教育进行扬弃,以培育“新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纠正教育中的片面性,并不意味着以往或现行的教育一无是处,也不意味着否定“旧质”中的合理成分,更无意把现行的教育推倒重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懈努力;我国的学生则听从教师的指导,遵纪守法,形成了勤奋学习的风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这些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仍应保持并发扬,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虽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对“旧质”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否定。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不应完全撇开现行教育,而另起炉灶。

      有人对素质教育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新鲜的东西持有疑问,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要在现行教育中注入“新质”。虽然教育从本质上看从古至今都是在追求真善美,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它有着特定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如果不以新的思维,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那么教育就只有原地踏步,就不会发展进步了。提出素质教育正是强烈地感受到了当今时代的气息,按住了教育跳动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新时代追求真善美的体现。素质教育侧重人的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有着丰富的内涵、完整的结构和恰当的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教育思潮。对“旧质”而言,它已成为“新质”。

      从思想上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助于在实践中开展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实现“旧质”向“新质”的转化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目标等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而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因而应当改造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式。但是,对于旧的教学形式,不是从根本上予以革除,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拓展,推陈出新,使之更加完善,达到更高的水平。

      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改革检测方式。现行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考试在一些地方大受挞伐,以致被认为是“应试教育”这种弊端的根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正确看待考试与应试呢?实际上,实施素质教育并不要求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的,进行必要的考试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矛盾。考试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通过检测,发现被测人的不足及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在社会上,考试是通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学校,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学,使被评者产生教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内的考试不能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强化其选拔淘汰功能,应使考试成为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反过来,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也要通过考试予以检测,适当的考试与应试包含着素质教育的成分,取消或放弃考试是不切实际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的目标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为此,关键在于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异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摒弃过多过滥的考试和以学生为敌人的考试。实行开卷考与闭卷考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进行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等形式,都能增强考试的正面效用,减少其负面效应。素质教育中的考试应不搞短期行为,不搞死记硬背,而要立足长远,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培养能力,增强素质,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