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同志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期撰文指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持相反的观点。分歧的焦点就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最关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不包括道德。韩文的观点很明确,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可以概括为体力、智力和德性(包括着美)的三个方面的综合完善的发展,并列举了几处马列原著中的话,来证明道德应含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而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特定含义的,在这个含义之中并没有“德”的位置。之所以韩文能找出许多原话来证明,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话错了。而是作者把其放错了位置,模糊了不同的概念和问题。本文将阐述我们的看法,兼请教于韩延明同志和其它专家。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寻找,而不是靠想象和推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无一句完整而明确的表述,而是含在对其它问题的论述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有关论述进行系统的考察。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1845年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①。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③。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称做“全新的人”。这种全新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以便于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④。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个人全面发展”作了更完善、更科学的论述。他指出,旧分工“压抑工作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致使“智力和身体上的畸形化”,“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⑤。针对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提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⑥,使人“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的发展”⑦。 恩格斯在1876-1878年完成的《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⑧。 后来,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许多论述,最明确的是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的“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会做一切工作的人”⑨。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论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时指出:“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于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⑩。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没有一一列出,上面所列的,是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把“人的全面发展”限定在劳动能力(才能)的范围内,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的尽可能的、自由的、充分的、统一的发展。在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中,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其中并未涉及道德因素。不仅上述所列的论述中没有道德因素,而且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专家、华东师大教育系陈桂生教授在一次给研究生讲课中提到,他曾和东北师大的石佩臣教授,查阅了马恩列斯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论述,发现马恩原著中有46处、列宁原著中有10处、斯大林原著中有1处论及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这些表述都是指人的体力或智力(包括才能)的发展,就目前他们所知,无一例外都不包括道德只有一处近乎例外,这就是恩格斯在1891年9月28日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谈到“应该说,由于阶级的对立,统治阶级在智力上和道德上也畸形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被压迫阶级”。可以说,唯此一例把道德与畸形发展联系起来。(11)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研究,固然应以他们本人直接论及这个问题的著作为根据,但也不能局限于这些著作,执意盯着这几处论述,未免有机械搬用之嫌。这些论述对于说明全面发展中不包括德,只是一种事实证据,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之中不包括德。我们不能只知然,不知所以然。 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何处入手来考察人的发展状况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是从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开始的。人为什么会片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以带动为逻辑起点,层层分析的。劳动分为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两方面,他们着重从劳动过程来考察;劳动过程又分为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和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他们又从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入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又分为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他们又从考察分工入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12]。根据这一思想,他们对人的发展状况作了如下的历史考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习经验和社会规范,因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原始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每个劳动者身上,促使其体脑机能得到统一的发展,这可谓“原始的丰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日渐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出现分离。脑力劳动者已脱离体力劳动,但就体力劳动者而言,个体仍参与完成一个物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他们个体劳动力的发展还没有被肢解,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是分工协作。因此,“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13)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达到最高的发展”。(1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场手工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意味着从手工劳动转到机器阶段,这个转化连工场手工业中劳动者需要的片面技巧也被否定了,人完全成为机器的附佣,使体脑分离更加剧烈。尽管机器大工业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现代生产的一个生死悠关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为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又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这就又遏制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并使人的片面发展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资本主义运用,最终导致劳动者身心的极端片面化、畸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