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产业的概念,是在整个社会产业不断演变的大背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最终确立下来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教育产业属性时,有必要从社会产业的演变叙述起 产业观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内容和范围的。十八世纪初叶,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牛顿古典力学的诞生,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科学理论的建立为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以纺织机的出现为先导的技术革命,能源革命终于使延续了几千来的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机械动力代替了自然动力,整个社会的主导产业结构彻底改观。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巨大变化:“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这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就是指的引起整个经济体系所发生根本改变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产业观念随之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近代的产业观念。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和“产业”在英语里是同一个词——“Industry”,都是指当时的资本主义大机器、大工业生产。 十九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又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都曾引起过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尤其是当代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角被称为新的技术革命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崭新的产业逐渐形成,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结构。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使人们的产业观念再次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当代的产业概念的含义已经从“产业是以生产物质资料为主导经济特征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为生产新技术服务,并以信息、知识和思想为特征的一切生产部门。因此,“Industry”一词在当代,则不仅指工业,而且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部门到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都可称为“产业”。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里所说的产业,包括任何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生产部门”。可见,产业概念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随着产业概念的不断扩展,教育,这项人类古老而崇高的事业,也成为社会产业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这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和将要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教育产业的性质的认识,却经历了一段十分艰难的历程。这首先反映在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的不同认识上。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对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认识加深了,从把教育单纯看成是一种消费活动、福利事业,到认定教育是一种生产性的事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第二次认识的飞跃是现代教育产业观的建立,即树立起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有一般产业的共同性质,也同样需要遵循产业活动的共同规律的观念。 这种对教育认识的深化,是以客观事物的发展为根基的。教育起源于劳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教育作为传授生产劳动技能和经验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联系着,然而这种联系是比较浅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教育与物质生产的联系就深厚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向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新的劳动力,并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使之变成新的更大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了现代社会,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作为产业的地位也就最终确定了下来。当前,世界各国在处理国民经济各行业关系时,都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例如:世界银行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AIS法(即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我国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也把教育明确列为第三产业,并指出它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对产业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三次产业的划分,最早是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A·G·f-isher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C·G·Clark于四十年代创立了“产业结构理论”,正式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克拉克大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产业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分类的,它反映了产业形成的实际客观过程。当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第一次产业(即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后,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于是第二产业(即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公用事业和煤气、电力、水等)超越第一产业而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进入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人类科学史上,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发生,带来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影响的深远,使人类社会迈向更加完善、更加高度工业化的新阶段。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公共行政和国防以及社会事务、娱乐和个人服务等。)遂急剧地发展起来,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比重中达到很高的比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通过对20多个国家庞大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变动(即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同时他们还指出了当今三次产业发展的趋势:第一产业的国民产值及劳动力都呈下降趋势,而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则趋于上升。这反映了世界工业化过程的共同趋势,而构成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主要内容的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归属哪一产业。目前认识还不一致,有人将其归为第三产业,有人将其称为第四次产业。尽管分类有分歧,但对信息产业产生的条件、背景、地位、作用却不乏共识。教育,在信息产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三次产业的演变史,为教育产业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历史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