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赫云,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李倍雷,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艺术存在较多的“持久性”与“相同性”的母题与主题,这些持久性与相同性的母题与主题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中构成一种“谱系”关系,即某个母题与主题在不同历史中不断出现,实际上后面隐藏着一个母题与主题的谱系。根据这一特征,谱系理论首先就是考证母题的“原型”在历时性中演化为多个相同或相似“母题”,在母题的演变中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并对主题结构及其叙事产生影响。譬如南宋时期李唐的《采薇图》与《史记·伯夷列传》以及陶渊明的《夷齐》、白居易的《读古诗》、韩愈的《伯夷颂》等相同主题中,就存在一个谱系关系,同时更涉及二十四史中的“隐逸列传”的大谱系群中。这个例子意味着艺术母题与主题不仅是空间的谱系载体,而且还是历时性的谱系载体,由此艺术母体与主题谱系的重点关注的是历时性与共时性中移动母题与主题的“原型”—“母题”—“主题”的血缘变迁,将历时性中那些移动的持久性的艺术母题与主题“血缘关系”勾连起来,这即是中国艺术史的母题与主题学的谱系理论的基础。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谱系是一个与社会和文化结构相关联的谱记载体,在这个“谱记载体”中反映的是社会和文化渊源以及谱系结构关系的演化与变迁。我们通常熟悉的“家谱”就是这个谱记载体之一。《隋书·经籍志二》云:“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书》称:‘别生分类。’《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周家小史定系世……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乃撰谱录,记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其《邓氏官谱》及《族姓昭穆记》,晋乱遗亡。自余亦多遗矢。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①从《隋书·经籍志二》这段文字描述中看,“谱系”主要是由“别生分类”记录氏姓而开始,“乃撰谱录,记其所承”,而且将在历史中遗忘的如《邓氏官谱》《族姓昭穆记》等录存下来,编撰为“谱系”篇,录入正史。《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十二曰谱系,以纪世族继序”②,是放入“乙部为史”十三类中的十二类。郑樵(1104-1162)《通志·艺文略第四》辑录六种谱系:“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凡谱系六种,一百七十部,二千四百一十一卷。”③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谱系”概念最初是指有世族或宗族源流关系的系统谱记,以及呈现这个家族系统的“谱记载体”,如宗族或家族“家谱”与“祠堂”包括家族“容像图谱”即是“谱记载体”,它们侧重于家族或宗族“源流关系”内容的表述与“崇宗祀祖”。这就是通常说的历时性的家族谱系。当然也可能与“建德赐姓”有关联。“三不朽”以“立德”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德”作为考量个人或家族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家族谱系内涵的外延,成为一个有历史渊源形成的文化源流的谱系,即有历史发展沿袭关系的文化所形成的系统性或演变的谱系。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与记录事件的《史记》中“伯夷列传”、陶渊明的《夷齐》、白居易的《读古诗》、韩愈的《伯夷颂》等与《采薇图》的渊源关联,涉及“立德”的文化源流谱系,撰谱录记其所承。当然,这里也关涉我们要谈论的“原型”“母题”与“主题”的一个历时性的谱系演变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不同于一般事物形成的谱系,但与事物形成的谱系在探究“渊源”主体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的研究,本质上是对中国艺术史众多谱系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对深化建构中国艺术史提供母题与主题谱系学理论。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具有史学的性质与特征,但又与一般的艺术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是在对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的研究中,将母题、主题以类别区分,在考镜源流中寻踪母题、主题变迁的因果联系,从移动的母题与主题中寻踪“原型”—“母题”—“主题”在“历时性”演变中的渊源关系以及谱系“基因”的源流关系,即对母题、主题的“宗族世系”这类事物演变系统的历时性呈现的研究。

      一、母题与主题的谱系

      谱系不仅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形式,而且是一系列时间与空间序列之间相关联的载体,正所谓“乃撰谱录,记其所承”,谱系确定在一种纯粹的时空的过程间和范围度的规律中,规定着“母题”与“主题”的序列与其他“母题”或“主题”演变、迁移等过程的序列间的沿袭原则,因此谱系潜在地揭示了史学的一个变迁规律。原型、母题是人们在判定和阐释艺术内涵的两个根本性的要素,是人们考察主题自身的确定性、真实性以及叙事的陈述依据。或者说凭借什么认为“母题”在历时性中保持了它的持久性,而这种持久性是否意味着与沿袭有关联;母题在历时性中是否吸收其他新元素或受到其他新元素影响发生变异,影响到对主题的陈述与主题的叙事,由此还要验证主题是否保持了它的持久性或是否意味着具有主题叙事的沿袭性质。人们在阐释中国传统艺术时,母题与主题总是作为较大限度不断地被人们探讨、分析与研究,但是当人们发现某个母题或主题如果偶然的、孤立的就会把它悬置起来,除非找到重建它的理由,即在历史过程中该母题与其他母题有相关的联系,即使有变异也保持着陈述主题叙事的方式,或可追溯到同一原型。这就是说只有那些历时性的、持久性的母题与主题才有研究和探讨的意义。当然,拥有持久性的母题与主题,或者说那些相同性或相似性与持久性的母题、主题实际上隐存着一个谱系关系,这些母题与主题是一个“宗族”性质的谱系,就像一个“宗”产生的数个“族氏群”一样,数个族氏群可追溯到“宗”上,而母题与主题的“宗”亦即它的“原型”。由原型产生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共识的母题,母题在历时性中又不断地吸收新元素发生演变,成为融入新元素的母题或成为母题群,融进新元素的母题在不同的时期被作为主题表达的同时保持了它的持久性;主题在历时性中同样吸收的新元素,使主题叙事及其陈述也演变得更为复杂。这些复杂的母题与主题的演变背后,需要我们找到母题与主题后面隐存的谱系,通过对谱系的考察才能有一个清晰演变路径的有效答案,并由此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阐释也才清晰、准确到位。反之,如果没有这个“谱系”就无法辨认母题与主题是否是历时性的和持久性的,还是偶然的、昙现性的。要考察主题与母题和原型序列间关系的谱系,其研究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原型、母题、主题)做类别上的辨析与区分,考索源流,寻踪研究对象的新元素融入及其变迁的因果联系。

      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研究与探讨母题与主题演变的历时性、持久性和渊源关系,钩沉其史学价值;(2)分析与寻踪母题对新元素的吸收所发生的母题演变与变迁,分析主题吸收其他母题使其叙事的边沿发生演变,叙事的陈述方式也发生变化;(3)研究与辨析母题与主题不同种属类别以及区别不同谱系的母题与主题在历时性中并行不悖,而这些并行的母题与主题也许存在边沿影响;(4)研究与梳理不同种属类别的区分及其谱系的结构关系,分清不同“宗”—“原型”的各自属性的谱系。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其最大的母题就是“山”“水”。人们对山、水母题具有特定的多种阐释。《论语·雍也》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④这是偏重形而上的主题性阐释。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对山与人的关系有更仔细的表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