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儒学研究当中,关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等的研究比较充分。相比较而言,关于儒家的艺术思想、儒家的艺术理论,虽然也有一些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学家和儒学家在对其进行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有一点处于边缘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至少没有得到研究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学者们足够的重视。 对于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笔者有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对于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评价,过去人们一般会说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说法貌似给予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比较高的评价,但实际上是太平淡、太空洞化、太套话化了,并没有清晰地阐释清楚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在儒家学说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地位,其与儒家整体思想、学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恰恰是儒家学说当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换句话说,儒家那些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学说,假如离开了儒家的艺术思想,是根本说不清楚、说不完整、说不透彻的。 儒家的艺术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儒家的艺术理论、艺术思想,当然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十分丰富的艺术理论观点。但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观点,还是要到孔子的《论语》当中去寻找。走进曲阜的孔子研究院,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两个牌坊,第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志道据德”,第二个牌坊上写着“依仁游艺”。这两句短语,出自孔子《论语·述而》如下一段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中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实,这也是儒家艺术理论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这里讲的是志道、据德、依仁,最后要“游于艺”。就是说,儒家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不经过“游于艺”的阶段,是不完整的,甚至达不到它最高的境界。所以,我们的儒学研究,以后应该更多关注儒家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的研究。当然,《论语·述而》中所说的“游于艺”的“艺”,跟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但是,一般认为,这里所谓的“艺”,包括当时所说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当时所说的“六艺”里边,包括今天被称之为音乐和书法的“乐”与“书”,这都是与艺术有关的。总之,对于儒家而言,不管是“道”还是“德”,还是最核心的理念“仁”,都离不开“艺”来提升完善它的境界。 儒家另外一个重要的艺术观念就是《论语·泰伯》所记述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使人兴起、感奋,自觉地进行修身,但立身的根本却在于礼,即“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仅仅掌握了君子所必备的礼的修养,对于一个“成人”来说,仍不完整、全面,还需要经过最后一个阶段的陶冶,即通过对“乐”的学习掌握,将诗与礼乐融会贯通,才能说最后完成了一个人的培养过程。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说的“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意义与前文所说基本一致,也是把礼乐的修养的养成作为“成人”形成的最后阶段。之所如此,是由于这种乐的修养是在确立了礼这一立身的根本的前提下得以养成的,所以乐实际上是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升华为内在的需求,由理性的强制变为感性的愉悦,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无疑是人的生存境界的升华。总之,就是把这个“乐”即今日所谓艺术①,看作是人格的最后的完成。这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言,最后要成于“乐”。只有“成于乐”,这种人格的养成才能真正达到完整,真正达到完善。②这既是儒家最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也是其核心的艺术思想。就是说,儒家的“礼”或“仁”,离开最后的“成于乐”,是不完整的,也不能最后完成通往仁学和礼学的道路。 儒家艺术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礼乐一体、仁美统一的思想。孔子继承周代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思想,提出自己的礼学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特点是用他所创立的“仁学”来阐释和补充他的礼学。这种仁学有两个要点:一是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二是在个人伦理道德上提倡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爱人”。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才能推行其理想中的礼乐制度。如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孔子经常将礼乐并提,把礼乐作为衡量天下有道无道的一个标志:“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在他看来,礼乐与国家政事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 而对于礼与乐的关系,孔子严格按照是否合乎礼这一标准评价“乐”的价值和人们所从事的乐舞活动。他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是由于在他看来《关雎》所表达的情感符合于礼;他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则是由于季氏做为士大夫违背礼乐等级制度,僭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的乐舞。他讥笑“三家者以《雍》彻”,即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时唱着为天子而作的《雍》诗来撤除祭品这一越礼行为时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