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理论及其本土化径向  

作 者:
彭智 

作者简介:
彭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近年来,国内以“图像”为核心范畴的研究正从新世纪前十年的萌芽期走向当下的蓬勃发展期,从初涉文学、哲学、视觉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到与各学科广泛深入融合,“图像”在国内人文科学研究中已然成为备受欢迎的热词。在学界的努力下,图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2010年以来,建构学科的自觉意识愈见明显,不仅在哲学深度上进行了理论分析,还从跨学科的广度上进行了实践运用,总体呈现横跨纵深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更为可喜的是在批判应用西方图像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还探索了中国本土化出路。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上世纪初,德国汉堡学者瓦尔堡(1866-1929)提出将视觉图像收集起来创建“可视的历史记忆库”,其读解图像的历史研究方法后被称为“图像学”。自此,图像研究作为历史研究方法进入了学术视野,之后司空见惯的各类图像历史、图像文明史、图像军事史、图像科学史、图像医学史等都源于瓦尔堡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以“图像”为核心范畴的研究正从新世纪前十年的萌芽期走向当下的蓬勃发展期。从初涉文学、哲学、视觉文化、艺术等领域到与各学科广泛深入融合,“图像”一词在国内人文科学研究中由史及文,由文及哲,已然成为热词。图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建构学科的自觉意识更加明显,不仅在哲学深度上进行了理论分析,还从跨学科的广度上进行了实践运用,总体呈现横跨纵深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更为可喜的是在批判应用西方图像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还探索了中国本土化出路。

      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图像研究呈交叉融合、多元深化的总体格局

      在国内,图像学(iconology)与图像志(iconography)作为美术史、艺术史、设计史、出版史的研究方法一直是传统图像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图像学研究也是国内艺术理论界近年来着力较多的一个领域。一是对图像本身的历时性考察,观照文图关系和图像特征。如李彦峰博士通过对中国美术史中语言和绘画图像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中国绘画史上语图之间主要存在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语图合体三种关系形态,在语图关系演进的历时性考察中,对语图关系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观照、总结和研究。①颜彦博士“采用以点穿线的方法,通过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辨析勾连起整个插图的发展历程,力图通过每个环节的立体建构进而凸显小说插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特征。”②二是以出版史视角透视图像制作方式的演变。如陈骁博士通过对清代《红楼梦》图像传播方式流变的考察,探讨了小说插图发展与图书出版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对世俗生活与伤感文化、红楼仕女图源流与文人画家的生活、西洋风与民间画家等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红楼梦集体性视觉形象集群的生成。③田建平从出版史的角度,对宋代雕版书籍设计理念、雕版印刷基本形制深入研究,指出先进的编辑版面语言及其书籍体例使宋代书籍插图应用更加普遍,从而增加了宋版书籍的形式美感。④张青飞通过对明刊戏曲插图本发展历程的考察,发现插图本中插图在位置、形制、内容、功能等方面发生着演变。⑤三是从设计史角度探讨图像与门类艺术的关系。如邰杰基于明清园林艺术史之“图像园林史”或“园林图像史”的历史经验意义,以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建构园林设计和园林古迹保护传承方法论。⑥对于图像的历史研究,英国彼得·伯克指出,“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⑦国内有研究者认为视觉图像资料在当代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并就如何把图像资料作为更全面地还原历史情境的方法进行了探讨。⑧事实上,图像学作为史学方法在国内应用最为成熟,虽然“以图证史”被认为是传统的研究手段,但我国拥有历史留存下来数量极为可观的图像资源“富矿”,图像学在此领域仍然有挖掘的潜力。

      图像的历史研究既为国内图像研究沉淀了学术沃土,也为国内其他类型的图像研究找到了突破口,并借以打开了局面。早在数年前,就有学者注意到,“国内的‘图像’研究在新世纪的头十年中有一个骤然升温的情形”。⑨研究指出,2000年是图像研究的分水岭,之前该领域较少有人关注,之后逐渐走热,并于2007年前后达到一个小高峰。⑩日前,笔者以“图像”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哲学与人文科学”范围内进行初级检索,据粗略统计显示,在经过一段沉潜反思期后,从2012年开始,文献总量突然猛增,呈现大放异彩的景象,图像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自2010年至2017年,其文献量历年变化情况如下表:

      

      而以与“图像”切近的“插图”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哲学与人文科学”范围内进行初级检索,从2010年至2017年,其文献量亦达1418篇之多。同时,从以“图像”研究立项情况来看,通过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里以“图像、插图”为关键词查询可见,数据库里共有65项立项项目,其中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仅八项,2010年至2016年则达57项,近六年的立项量是新世纪前十年的七倍之多,按年分别为3、6、7、11、6、12、12项,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从数据库查询可知,学界围绕“图像”研究申请课题主要涉及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体育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学科,图像研究从2010年开始逐渐走热,近几年更是势头不减,业已走向了深层次。

      如果将“论文”的发表喻为“散兵突击”,相关著作的出版则似“兵团作战”。笔者通过“标准书目网”查询统计,2010年以来,图像相关的著作共出版了二百九十余种,研究内容已从美术史逐渐扩展到哲学、美学、文化研究、文艺理论等方方面面:一是立足美术史、以图证史的,如《佛像、图像与遗产:美术考古与大足学研究》(秦臻)、《〈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邢千里)、《汉代神灵图像考述》(张朋川)、《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陈平原,夏晓虹)、《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陈长虹)、《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张元林)、《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中古时期平面图像为中心》(李杰)、《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沈语冰)、《遗址与图像》(巫鸿,郭伟其)、《图像与仪式:中国古代宗教史与艺术史的融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等;二是立足文学、艺术理论的,如《文学与图像》(赵宪章主编)、《空间叙事学》(龙迪勇)、《此在的图像:传统话语与当代艺术》(彭肜)、《音乐图像学的文化学阐释》(李丽芳,郝朴宁)、《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舞蹈图像研究》(王玲)、《图像:主题与构成》(韩丛耀)、《明清杨家将文学与图像的接受史研究》(付爱民)等;三是立足哲学、美学理论的,如《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尚杰)、《图像与本质: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辨证》(耿涛)、《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肖伟胜)、《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刘云卿)、《图像与存在》(李鸿祥)、《存在与图像》(孟剑东)等;四是立足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如《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丁宁)、《图像文化人类学》(吴秋林)、《图像与观看》(谢宏声)、《社会·身体·性别:近代中国女性图像身体的解放与禁锢》(曾越)、《科学图像传播》(王国燕)、《视觉的愉悦与挑战:艺术传播与图像研究》(段炼)、《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宁海林)、《图像传播引论》(范文霈)、《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审美与传播互动研究》(赵晓芳)等。此外,还有新近翻译的国外著作,如《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汤姆·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在图像面前》(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著,陈元译)、《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柯律格著,黄晓鹃译)、《图像的肉身:在绘画与电影之间》(莫罗·卡波内著,曲晓蕊译)、《图像何求:形象等生命与爱》([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译)、《摇曳的图像》[德]霍斯特·布雷德坎普著,贺华译)等。以及还有一些借用图像概念,使其内涵和外延都得以扩展的,如《不断延伸的思想图像:塞缪尔·贝克特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指思想脉络、形态)、《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指人物造像、形象)、《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指事件呈现出的面貌、特征)等。从出版的著作可知,与图像有关的研究已渗透到各个人文学科,在深度和广度上已成一定气候,成果丰硕可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