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打开生命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晖,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个体生命成长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教学工作乃是通过塑造个体的思想世界,帮助学生将原本狭窄的生活范围敞开为丰富、有序的生活世界。生命论的教学工作是“中介性”的,它有赖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觉知和自我转换,旨在促进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自由思考与责任行动。教学基于欲望、兴趣和意志三种生命意向影响学生的生命,通过审美性教学、理智性教学和对话性教学三个历时性的阶段以及师生的生命交往,促进学生对世界的审美性描述,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均衡的认知和同情兴趣,形成坚定、有序的行动信念和道德性格,获得积极、开放的生命姿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与个体德性修养紧密关联。但随着社会、知识、教学三者形态的整体变迁,这种关联逐渐发生了断裂。面对这一问题,赫尔巴特(Herbart,J.F.)在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强调一项教学必须是“教育学”和“知识科学”结合的有计划工作,并试图通过心理学的创制来弥合这种断裂,使知识能够影响个体的观念群(和道德)。[1]对于现代教学,本纳(Benner,D.)列举了三种发展倾向——技术的教育、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的教育、职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训练,以扩展成长一代的职业选择能力的教育。[2]这说明了现代教学逐渐蜕变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适应或批判的工具,它们尽管维护了现代教学的合法性地位,却使教学进一步失去了其本身的教养意义。

      今天,知识日益成为客观、中立和普遍、现成的东西,人文艺术则成为生活的点缀与装饰,难以深层地关涉人们实际的生活世界,教学实践本身则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体制化的、围绕现成知识授受而不言自明的工作。那么,追问教学对于个体成人的“教育性”问题就愈显急迫。本文试图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学的“教育性”问题,即教学如何能够进入个体的生命视域,敞开个体在教学中的完整成人路径。

      一、重新思考教学:从个体生命开始

      从个体生命开始思考教学,即要回答教学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前提在于,教学不是要外在地规定学生的生命,而是首先要促进学生生命的自我觉知。生命的自觉来自人对于自我生命的反思,以及在这种反思基础上对自我生命的领会、承担和筹划。动物“直接地”活在世界中,却并不依靠某种反思的力量,因此它活着就已经展开自身生命的所有可能性;而人对生命的反思性的理解,必须凭借某种“中介性”的存在才是可能的——这种“中介性”的存在给个体生命赋形,从而使无序的生命得以被理解与形塑。

      (一)社会生活与思想世界:个体生命的双重中介

      个体是以双重中介参与到对自我生命的理解和组建中的。第一重中介是社会生活。马克思(Marx,K.)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是个体成人的根本性场域,人作为实践者天然地处在社会的经验和交际中,经验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交际即人与人的实在性的交往。教学首先不过是经验和交际的扩展,教学以之为起点,同样以之为终点。反过来,人仅仅通过经验与交际参与社会将是狭窄的,人的经验和交际在日常生活中是习俗性的、操劳的、缺乏深刻反思力的。柏拉图(Plato)将习俗生活比喻为洞穴中的幽灵般的生活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4]这也就提出人参与自身生命的第二重中介和教学的必要性问题。

      第二重中介是个体的思想世界。思想世界是个体依靠理智思维构建的反映世界的理念系统。人的思想世界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而是试图将自然世界或人类世界解释为某种合目的的秩序系统,并从这种目的论中生长出信念和道德律。个体思想世界的形成需要教学的帮助,因为这要求学生走出日常经验,进行抽象的概念、命题和观念的联结和综合。思想世界同时也是探索性和解释性的,而非线性的,它通过不断地假设、验证来持续地建构、补全甚至否定与重组学生对世界的整体理解。

      人在实际社会中行动,同时也在思想中解释着世界,“解释”本身也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思想世界和实际生活之间保持着一种持续的互动。一方面,思想世界需要持续接受实际生活经验的检验,而不能只是一个美好的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这种检验并不意味着对实际经验的直接反映,因为思想世界在选择以何种方式和目的来解释世界时,确立了自身的独立性,而人的自由思考和责任行动的意志必然是建立在思想世界上的。

      (二)教学意蕴与个体生命的自我转换

      知识教学的最主要活动并不是直接面向学生实际生活的,而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思想世界的。教育工作中所有面向知识和思想世界的活动都属于教学,而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活动则分属于日常管理和训育。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思想世界的塑造,使其在个体成人过程中敞开出人的超越性的生命意义,唤醒人的生命自觉,产生出一种向善与自由的趋向,这种转向意味着个体生命在教学中完成了自我转换。

      教学要给予学生一个好的思想世界,这是我们探究教学活动的首要起点。“好”有三个要求:一是它能够完整地解释世界,也就是“真”的要求;二是它必须导向一个善的、正义的秩序,也就是“善”的要求;三是它能够激发个体实际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美好意向,也就是“美”的要求。“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是好的思想世界的标准,它意味着个体在思想世界的观照下,能够凭借这种价值引导而恰切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此之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敞开个体高明的理想空间,又能在现实中持守合乎中道的行为方式。

      当理想以理想的方式进入实际生活中,人们就必须在现实和理想的张力和平衡中不断作出生活的选择,这将有赖于每一个人所建构的自我关系、他人关系和世界关系。由此,教学的任务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应当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是要提供种种素材与支持,以扩展学生的经验和交际,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世界,从而获得自由思考和责任行动的能力,并在思想世界与未来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的平衡中,实现自我生命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在这一规定下,教学工作乃是“中介性”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自我转换和自我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