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9)02-0058-06 一、道德图式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意义 “图式(schema)”也被称为“原型(prototype)”、“脚本(script)”、“框架(frame)”等,通常被视为内在于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心理结构。哲学家康德最早使用“图式”之说来阐释人类的认识问题,他把图式看作是感性与理性的中介,指出:人类认识中的那种“无经验之内容”、又同时“在一方为智性的,在他方为感性的”纯粹的“中间媒介之表象”,即是“先验的图型”。[1]20世纪中叶,随着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皮亚杰有关图式理论的具体阐释,使“图式”逐渐摆脱先验的性质而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图式”由此开始成为人类理解自身的认识过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图式理论应运而生。 所谓道德图式,就是个体在社会学习中对知识、经验、习惯等进行加工而建构起来的道德知识结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外在环境的输入信息所进行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根据德里(Derry,S.J.)等人提出的认知图式理论,图式由记忆对象、认知领域和心理模式等三个层级构成。[2]相应地,道德图式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结构,便是由道德记忆对象(即具有多种相关特征的道德意识单元)①、道德认知领域(即一系列有活性的道德记忆对象)和道德心理模式(即有关某种特定情境或经验的全部道德意义的结构)等三个层级所构成。以“儿童是否应给陌生人带路”为例。这一特定的道德问题涉及帮助他人、保护未成年人等多个认知领域,每一个认知领域又包含若干道德记忆对象(或道德意识单元),如:“帮助他人”包含诚实无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保护未成年人”包含日常生活中的信任他人、自我保护、勇敢机智等;同时,每种道德记忆对象(或道德意识单元)又包含若干相关特征,如:“勇敢机智”包含冷静、果敢、随机应变等。几个层级之间的内在关系,便构成了“儿童是否应给陌生人带路”这一道德问题的复杂的道德心理模式。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正是这样一个由成千上万的概念网络、认知图式和行动图式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当个体与环境接触时,这些图式便可能经由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而得以形成或得到调整。并且,每种图式既由其他图式所形成,又是更多高级图式得以形成的基础。 在头脑中,道德图式作为专门的知识结构,使“善”具有了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内容,并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对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产生影响,道德图式因而成为个体道德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和内在依据。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道德图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滤作用。外在环境的输入信息能否进入到个体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首先取决于道德图式对输入信息的甄别、筛选,包括对输入信息再现频率的识别、对经验相似性程度的感受、对不同信息内在关联性的体认等,这种甄别、筛选决定着外在环境的输入信息是否能够进入意识、是否可以激活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道德图式由此起到一种“过滤器”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道德学习是否将要发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发生。 第二,解释作用。道德图式是一种“理解的理论”,是个体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其中心作用在于“建构对于一个道德事件、一个道德客体或一种道德状况的解释”,这种解释是“有意义的解释”,[3]是对输入信息进行的情境认知、事实判断和价值分析,并做出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且伴随着情感上的好恶反应。由于每个个体头脑中既存的道德图式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个体的解释也就存在着差异。 第三,定向作用。在没有外部因素影响下,道德图式只是个体头脑中自在的一种道德知识结构。当外在环境的输入信息与这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结、个体注意到经验的相似性和再现率时,道德图式便会呈现为一系列的期望、假设和观念。这些期望、假设和观念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表现为对输入信息是否保持注意、做出何种态度和情感反应(积极或消极的、主动的或被动的)、进行何种行为取向诸方面,在个体道德学习中起着定向作用。 第四,整合作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道德图式的作用不仅在于对输入信息进行过滤和解释,更在于定向作用发生之时或之后而对输入信息进行的整合,表现为:或者把输入信息同化到既有的形式或内容结构之中,使之得到强化、充实;或者因输入信息的影响而调整、改变自身的某些形式或内容结构,在类似或相关信息再次输入时,自身将呈现出不同的期望、假设和观念。 从促进道德发展来看,道德图式在个体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当道德图式合乎人性、合乎理性、合乎价值时,道德图式就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着消极、阻碍作用。如果一个人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属于利他取向的,这种图式便会引导他趋向于关心他人、乐善好施,从而促进其道德发展;相反地,倘若这个人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属于自我利益取向的,则会引导他趋向于自私自利、自我保护、逃避责任,由此则阻碍其道德发展。 二、道德图式的建构机制及其教育要求 如前所述,个体头脑中既存的道德图式并非与生俱来或者从外部灌输、移植而来,而是个体对社会关于道德的知识、观念和自身的经验、习惯进行加工而建构起来的。在道德发展意义上,道德图式的建构意味着:一是朝着满足道德需要、增进亲社会情感、产生利人利己行为的方向而生发或强化;二是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并且简单的、低级的图式被复杂的、高级的图式所吸纳、所包容,由此显示出道德发展水平之高低;三是实现由错误向正确、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