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5-02-25 关键词 生产教育;职业教育 生产教育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并与职业教育互为表里、相互推促的一种教育。它主张运用教育方法来培养具有生产技能和意识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1918年5月,黄炎培首倡生产教育。“五四”运动特别是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家陶行知、邰爽秋乃至某些政府官员都十分关注生产教育问题,并发表了不少意见,加以提倡和推行。本文拟对中国现代生产教育诸主张作一初步的比较和评价,以作为当今发展生产教育之借鉴。 一、生产教育的产生与演变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侵入中国,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国民经济日趋崩溃,国民生活日益穷困化。特别是北洋军阀政权和国民党政权统治期间,外则强邻环伺,虎视鹰瞵,内则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保障民生,复兴民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依靠政治的力量外,还有赖于教育的积极配合。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所谓的“治术教育”、“消费教育”,向来以养成“君子”或士大夫之类“治术人才”为目的,而与生产劳动无涉。西方“新教育”传入中国之后,这种传统教育的旧精神借尸还魂于“新教育”的躯壳里。教育的目的,仍在于养成一批统治者、坐食者,所带来的恶果是分利者日渐增多,教育与社会生产继续脱节。所以,这种“新教育”,又被人称为“新士大夫教育”。 为改变这种状况,使教育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造福于国家、民族,自清末民初起,蔡元培、黄炎培等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倡言实业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图把教育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及至本世纪20年代中期,教育界的先进人物许崇清更是明确提出生产教育问题,主张将生产的作用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之中,倡议学校内设置类似工厂、农场的环境,使生徒在日常学校生活内,能得到充分的实际生活的机会,以求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为一个有实用常识和科学知识的生产者。 此后,陶行知(笔名何日平)、舒新城、曹刍等人于1931年9月在《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3期《中国教育出路问题专号》中撰文明确主张以生产教育为今后中国教育的出路。随后,《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大公报》等都为生产教育问题出版专号、特辑,许多教育专家乃至政府当局主管人士也相继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其中具有较为系统观点的,除了职业教育派(容当另文专论)外,便是民生教育派、生活教育派和政府派三大家。经过他们的共同提倡和推动,生产教育问题日渐引人注目。 “一二八事变”之后,由于国内抗日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影响,生产教育思潮进一步演变为民生教育思潮。这时的民生教育思潮,由学校的生产教育扩大为社会的或民众的生产教育,注意国民生产能力的培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促进。陶行知在上海和宝山交界之处建立“山海工学团”,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实施其“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工学团”教育新理念,在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社会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邰爽秋则组建中国民生教育会,提出“民生本位教育”主张,在上海西郊建立“民生教育实验区”,组织大夏大学学生深入劳动人民居住点,建立“念二社”,开展“土货救国”和“把教育送到民众面前”的运动。王达三等人也在《教育杂志》等刊物,发表《抗战建国与民众生产教育》等文,极力倡导以劳动大众为对象的民众生产教育。此外,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许多教育团体也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系统实施生产教育,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结合,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 二、生产教育的各种主张 生产教育的提倡者与推行者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包容了众多的社会力量。各派在推行生产教育上有某种共同点,但在具体理论、措施上却各有一套,其政治倾向也并不完全相同甚或截然相反,反映出他们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上的种种差异。 (一)民生教育派的观点 民生教育派是以邰爽秋为主要代表、以“民生本位教育”为基本理论、以中国民生教育会为核心组织、以《民生教育》月刊和《教育与民生》周刊为阵地的教育流派。该派在生产教育思潮中是一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邰爽秋(1897-1976)是民生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早年就学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1923-1927年公费留学美国,先后获芝加哥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暨南大学教育学系主任,大厦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战时教育委员会委员。他多年致力于民生教育,形成了一整套民生教育理论,对于生产教育问题有独到见解。 (1)生产教育就是“民生教育”。生产教育与民生教育是何关系?这个问题在30年代中期的教育界争论得十分热烈。邰爽秋在他实际主持编写的《中国生产教育问题》一书中对此作了明确回答:“生产教育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的,实为民生教育的一部分。”①那么?何谓“民生教育”?他认为,所谓民生教育“就是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为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群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的教育。”他还具体规定了民生教育的使命是:“(一)矫正传统的轻视劳动的士大夫观念;(二)为发展人民生计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三)改良及制造生产技术;(四)建立合理的经济生活。”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