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文婕,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博士;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学博士。(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为了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期待,彰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这一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开设这一课程,需要制定课程方案、创设课程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编写实验讲义、进行教学实施和落实课程评价。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9)02-0008-05

      一、为什么开设课程与教学论实验

      (一)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双重发展。由于“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本体性问题,[1]因而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

      但是,在当下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严重缺乏专门培养这些实践技能的课程。而且,本应培养这些技能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其一,这门课的定位是理论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其二,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基本还是教师讲授,在教师教讲义、学生背讲义、期末考讲义的情况下,学生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其三,即使教师想组织一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活动,也会由于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作罢。然而,学生掌握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技能。随处可见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了林林总总的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过程的学说,但是在实习时还是不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设计与优化教学过程。类似这样学习了课程开发的知识不会开发课程、学习了教学方法的知识不会灵活择用教学方法的现象,实是对教师教育现状的辛辣“讽刺”!

      鉴于此,超越“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实习=合格教师”的传统培养模式,创设旨在教会学生怎样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进而建构起“校内理论学习+校内能力培养+校外实习=合格教师”的新型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响亮地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

      (二)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期待

      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而且要善于在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班级和课堂的具体情况,创生出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新课程。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比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授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等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使之形成最具教学效能的有机组合。显而易见,只有当教师具备较强的甚至是高超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才能达成这些目标。

      与这种现实期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职前教师教育并没有相应的举措来专门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这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在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的。虽然在行政层面上没有积极推进这两种改革的“合流”,但是我们应当发挥教师教育者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和神圣的专业责任感,积极进行教师教育改革,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活水”与“充足后劲”。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专门培养学生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就应运而生了。

      (三)彰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

      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这是常见的现象。比如,《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的“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一节,涉及永恒主义、生命—实践教育学等中西方教育哲学流派。[2]学生说:“这些内容除了应付考试,别无他用”,学习起来也是应付了事。对此,教师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感叹世风日下,认为现在的部分大学生不喜欢高深理论,只喜欢肤浅的、能带来感官快乐的东西;二是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些知识工作之后肯定用得着。第一种做法只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倦怠和学生的厌学情绪。第二种做法也很难收到满意效果。斯格普(Skemp,R.R.)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数学)早已广泛被人们承认为科学、工艺、商业和跻身各种专业的基础工具。这种目标会导致成人热衷于数学;但对于初步接触数学的幼龄学生,却是遥不可及的。”[3]同样的,对于刚刚接触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的本科生来说,他们很难对太遥远的收获产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

      可以说,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空白区域,大大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而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提出课程与教学理念,要表述培养目标,要设计教学方法……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比如,要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就必须深入把握已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所渗透的理念。在实验课上,曾质疑“课程与教学哲学基础”有用性的一名学生,根据“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理性分析、缺乏感性点染的实际情形,提出了“感性语文”的理念。他在实验报告的自我评价一栏写道:“现在我对理念的阐释比较肤浅,以后需要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争取将理念阐释得更好。”这名学生后来主动要求重写关于理念设计的实验报告。他说:“我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可以将理念阐释得更好!”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表现,在整个实验课教学中比比皆是。可见,通过“课程与教学实验”,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要价值,“切身”地体会到了这些理论知识是从事实践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撑。

      二、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实验

      (一)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基本定位

      课程与教学论实验,是一门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与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理论型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能的关系。这一实验课程在性质、理念与目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