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元学习(metalearninq)[1]。本文拟粗浅地探讨元学习能力的实质和培养途径。 一、元学习能力 传统的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的,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如何学习的。 元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会学习的学习者应具备如下能力: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意识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所用的学习方法,因此能监视自己的心理活动;能够从自己采用的学习方法所产生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能够依据是否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来调节自己所采用的学习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有预见性,能预料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所以,既能事先拟定学习计划,也能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依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习者能逐渐学会对学习过程的意识和控制,这不是新观点。古希腊人把“了解自己”看成是教育的主要因素。本世纪初,杜威提出“反省自我意识”(reflective self-awareness)[2];我国古代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自反”的说法(《学记》)。这些论述都是有关元学习的。 最近,国内一项研究用因素分析方法,把元认知的学习能力划分为3个方面和8个维度[3]。 三个方面 八个维度 1.学习活动前的自我监控 1.计划性;2.准备性; 2.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 3.意识性;4.方法性;5.执行性; 3.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 6.反馈性;7.补救性;8.总结性; 依据国外的研究[4]及国内的研究,我们认为元学习能力应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元学习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正是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能,所以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增进学习效率,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责任心的重要途径;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元学习训练对于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十分有效。传授元学习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理解和记忆,能够弥补某种智能上的不足。Dcoharms(1972)认为,通过训练,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看作是“老板”(oriqins,即主体),而不是“佣人”( pans,即客体),结果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成绩[5]。对有学习障碍的儿童进行元学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计划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学生没有多大的自主性。多数学生在面临一个学习任务时,他们的重要目标是完成这一任务,而不是去理解完成这一任务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完成不同的作业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时,不是注意分析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仅仅是匆匆地赶作业,对学习任务应付了事。由于缺乏目标分析,头脑中无清晰的目标体系,没有目标意识,所以,往往采取敷衍了事,不求甚解的态度和方法。 虽然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有意识学习,积极建构知识体系,采用深加工学习策略,及时监控自己的理解状态,但多数学生并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主动求学的学习者,而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被教师管束的帮教师完成任务的“雇工”,他们的元学习能力被引导到追求尽快完成任务的轨道上去了。 因此,必须激励学生的求学动机,进行目标学习,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 三、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在学校中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地获得。教师没有承担责任,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技能负责。第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在无形中获得。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能十分科学地组织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内隐地逐步学到适当的元学习技能。第三,是通过专门训练明确地传授元学习技能。 在这三条途径中,从表面上看,第一条途径好象给了学生最多的自主权,似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主动求学的学习者。因此,这种途径是不足取的。第三条途径是有争议的。因为专门的训练在学校实际教学中不切实际,可行性不大,生态学效度不高。第二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它比较理想,值得提倡。 尽管元学习概念近年才提出来,但是有关元学习能力的训练却早在40年代就有人提出来了。下面介绍几种元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1.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方法 波利亚认为,可以通过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来提高他们思维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提问题,能够启发自己的思路,因此被称为启发式[6]。他建构的供学生自我提问的启发式问题是依据解决问题的几个思维阶段来罗列的: (1) 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是理解问题。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向自己提出如下问题:未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足以确定未知量吗?已知条件是多余还是不足,或是与未知条件矛盾?画一个草图,引入适当的记号或标志,把已知条件分成几部分,你能把它们写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