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2;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9)01-0173-12 “解释”,当代语义学上的一般理解与使用,大抵为“解答”“释义”“说明”“祛疑”等义。在阐释或诠释学语境下,“解释”经常与“阐释”“诠释”“释义”等词语同义使用。对英文interpretation及德文Erkl
ren,不加严格区别,随意译作阐释、诠释、解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深入考查“解释”义,特别是作为单音字的“解”与“释”的本义,并与“阐”及“诠”的意义与使用相比较,我们认为,选择并确定以“阐释学”——而非“诠释学”,更非“解释学”——为当代中国阐释学总称谓,是必要且充分的。从古代文字发生学入手,以原始字形之追索为方法,厘清中国古代阐释学之构建路径,可为当代中国阐释学总体构建提供可靠的文字学根据。 一、“解”义 《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中国古代有关阐释学称谓诸字中,“阐”“诠”“解”“释”四字,“解”最为古老。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象形兼会意的字。对此“解”字,“蒋善国谓手执刀解割牲体之象形也”;“伦谓如噐文从又持刀以判牛。此图语也。会意之文由此出”。①“解”字创造之始,在商周卜辞之中为何义,按徐中舒说,“义不明”②。《尔雅·释兽》第十八:“麕:牡,麌;牝,麜;其子,麆;其迹,解。”释獐之爪迹为“解”。③然,其形多经变化,至于何时生出与“释”相关之义,尚无考察。但在先秦两汉典籍,尤其是许慎《说文》中,乃有定义。此后,多经引申,其意繁复。然判与分,乃为解之本义,须明察。 “解”为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是也。何为“判”?“判,分也。从刀,半声。”(《说文》刀部)何为“分”?“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说文》刀部)何为“别”?“别,解也。”(《集韵·薛韵》)以上四注,由“解”而“判”,“判”而“分”,“分”而“别”,最终归于“解”,连续证明,持刀而判,分解对象,乃“解”之核心与本质。“解”为“判”与“分”,古代典籍用例甚多。《文选》卷三七孔融《荐祢衡表》“解疑释结”李周翰注:“解,判。”④《资治通鉴·梁纪十七》:“景又请遣了事舍人出相领解。”胡三省注:“解,分判也。”⑤《礼记章句》卷一八:“解,判也。喻善问者因言以知意。”⑥“解”为“分”,《左传·宣公四年》:“宰夫将解龟。”《战国策·秦策三》:“卒支解。”《后汉书·寇徇传》:“今日朕分之。”李贤注:“分,犹解也。”⑦其余如,“判”为“分”:《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始判。”杜预注:“判,分也。”⑧“分”为“别”:《淮南子·修务训》“分白黑”,高诱注:“分别白黑。”⑨“别”为“解”:尹焞《和靖集》卷五《师说上》:“先生曰:此一段,孟子别解得分明。”⑩准此,可以结论,以刀而判、而分、而别,乃“解”之主义。无论如何引申与发挥,分而解之,分而别之,乃“解”要义也。由此识解,大局定矣。 “解”,亦有其他各义。与阐释学有关的胪列如下。 一曰,“释”与“说”。此乃通常意义下,“解”的标准用义。《玉篇·角部》:“解,释也。”《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巨儒宿学不能自解。”颜师古注:“解,释也。”(11)《仪礼·大射仪》:“司马正命退福解纲。”郑玄注:“解,犹释也。”(12)《资治通鉴·后汉纪四》“此非辞说之所能解”,胡三省注:“解……释也,说也。”(13)由此,“解”被引申为“分析”义。《礼记·经解》篇题下孔颖达疏引皇氏云:“解者,分析之名。”(14)与“释”义直接相关的,是“说”义。《广雅·释诂三》:“解,说也。”《荀子·非十二子》“闭约而无解”,杨倞注:“解,说也。”(15)《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我不知其解何也。”胡三省注:“解,犹说也。”(16)作“解说”义亦有,《史记·吕太后本纪》“君知其解乎”,张守节《正义》:“解……谓解说也。”(17)《汉书·高祖吕皇后传》“君知其解未”,颜师古注:“解,犹解说其意。”(18)《汉书·淮南王安传》“内史以出为解”,颜师古注:“解者,解说也。若今言分疏矣。”(19)从其他搭配看,阐释学中多用之词,如“解诂”,义为“用今言释古语”。《后汉书·贾逵传》:“并作《周官解故》”;(20)“解析”,《宋史·儒林传一》:“有从奭问经者,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21)“解”作“释”义,有正确和错误之别。如“曲解”:《广韵·卦韵》“解,曲解。”如“误解”:“昔人谓误解《本草》,为生人之祸,今《葬》术岂轻于《本草》?”(22)“释”与“说”,乃“解释”与“解说”义,本身就有阐释、诠释之诉求,尤其是“解析”,由“解”而衍生“析”义,亦为“以斤破木”。(《说文》木部)将“解”之本义发挥至极。 二曰,“开”与“除”。此为“解开”和“除去”之义。《慧琳音义》卷六八“锯解”注引《考声》:“解,开也。”《大戴礼记·夏小正》“言解蛰也”,王聘珍《解诂》:“解……犹开也。”(23)《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赞》“严城解扉”,李贤注:“解,犹开也。”(24)所言极明,“解”之“开”,重在把束缚的、系住的物件打开义。诸多与“解”搭配之词,如“解开”,《老子·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吕氏春秋·君守》“有巧者皆来解闭”是也。“解”为“除”。《广韵,卦韵》《集韵,补韵》同释:“解,除也。”《楚辞·九章·悲回风》“居戚戚而不可解”,洪兴祖补注:“解,除也。”(25)《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数祷祠解”,胡三省注:“解……释除也。”(26)在此意义上讲,“解”可为“分”、为“散”义。其搭配如:“解体”,《逸周书·史记解》:“群臣解体。”潘振注:“解体,解散支体,喻离心也。”(27)“解脱”,王维《为幹和尚进注仁王经表》“了言说即解脱者”,赵殿成笺注引《涅槃经》:“无烦恼故,名为解脱。”(28)“解散”,《文心雕龙·序志》:“去圣久远,文体解散。”(29)皆此意也。“开”与“除”互训。《玉篇·阜部》:“除,开也。”《吕氏春秋·去宥》:“以为奸人除路。”高诱注:“除,犹开通也。”(30)“除”,同“治”也。《逸周书·文酌解》“除戎咎醜”,朱右曾《集训校释》:“除,治也。”(31)《易·萃·象传》:“君子以除戎器。”孔颖达疏:“除者,治也。”(32)《大戴礼记·夏小正》“急除田也”,王聘珍《解诂》:“除犹修治也。”(33)“开”与“除”及“治”,与阐释学关联甚密。“开”有“解开疑惑”之义;“除”有“排除不解”之义。“治”与“理性”之“理”本义同,“理,治玉也。”与“阐释”之“阐”联系深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