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与治理路径探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翔(1982- ),男,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教育扶贫研究;刘晶晶(1994- ),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原理研究。贵阳 550001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管理

内容提要: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即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以及教育扶贫资源投放所存在的偏颇和误差。目前,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教育扶贫项目设计以及教育扶贫经费使用等都存在一定的瞄准偏差。政府作为我国教育扶贫主体的首席,其“经济人”特质和“委托—代理”行为方式构成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两个重要变量。因此,基于政府行为视角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以实现各级政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目标兼容,激发各级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动力;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扶贫主体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能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9)03-0051-0

       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除根性扶贫方式,在中央提出指导意见的背景下备受关注。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教育扶贫目标。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精准扶贫是关键。目前,教育扶贫瞄准偏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纵然复杂,但扶贫主体的利益博弈不可回避地成了教育瞄准偏差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本文基于政府行为视角,对教育扶贫瞄准偏差进行审视,分析作为教育扶贫首席主体的政府,其行为方式何以影响教育扶贫瞄准精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治理路径。

       一、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现实审视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是指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以及教育扶贫资金和资源投放所存在的偏颇和误差。具体表现为教育扶贫对象识别瞄准误差、教育扶贫需求瞄准误差以及教育扶贫经费使用误差等三个方面。为了深入研究当前教育扶贫瞄准偏差,本文以G省“9+3”工程中的3年职业教育扶贫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调查的可行性,本次研究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G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位分层抽取6个样本县(区、县级市),对6个样本县的六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为92.38%。其中,教师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12份,回收率为93.33%;学生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为92%。数据回收以后,笔者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并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一)教育扶贫对象全覆盖,个体瞄准偏差较大

       调查发现,G省的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是采用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由于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覆盖全省(包括省会城市),即全省所有公民无论贫困与否均可享受该项政策红利。这客观上导致教育扶贫资源外溢现象严重。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全省范围内实行教育“9+3”计划,即全省范围内实施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3年,G省人民政府以1号文件印发实施G省教育“9+3”计划的意见,决定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全部免除省内中职学校本省户籍全日制在校生学费。于是,中等职业教育扶贫全面开花,G省职业教育扶贫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州市,包括省会A市。且在A市无论是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只要选择中职学校,均可享受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更为讽刺的是,A市的部分拆迁户开着宝马车送孩子到中职学校享受该项扶贫政策红利。可见,这种全覆盖的教育扶贫其本质上是一种“撒胡椒粉”式的漫灌扶贫,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造成教育扶贫资源外溢严重。

       (二)教育扶贫项目设计同质化,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调查发现,作为G省“9+3”教育扶贫工程的3年中职教育,其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这就意味着教育扶贫具有较强的同质性。G省属于农业省份,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但其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其他东中部省区中职学校没有多大区别,较少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就业需求。譬如,G省Z县2017年的生产总值(GDP)为16908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2:26:42,农业仍然是该县的支柱产业。然而,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有招生专业中没有任何涉农专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3)重新划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标准,“纺织服装、服饰业”属于第二产业。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属于涉工(第二产业)专业。据此,我们可得Z县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图(见图1)。

      

       图1 Z县职业中学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匹配图

       如图1所示,当前样本县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很少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譬如,民航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等专业与当地无机场、无城市轨道现状明显相悖。诚然,中职学生的就业并非限于当地,但是不可否认中职学生的就业仍然以当地为主。调查发现,该校民航运输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的毕业生有98.2%的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据该专业毕业生反映,民航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工作岗位几乎不招中职毕业生。可见,样本学校所设专业较少地瞄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就业诉求。换言之,教育扶贫项目设置瞄准精度偏低。

       (三)职业教育扶贫经费投放与使用精度偏低

       职业教育扶贫经费投放精度偏低通常表现为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或扶贫经费浪费严重,即扶贫经费效率偏低,尤其是配置效率较低。在“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人头费”的形式配置,即根据学校招生人数配置资助经费。通常情况下,由中职学校将注册学生人数逐层上报,教育行政部门项目办核对无误后下放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包括学费和生活补助。其中,学费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生活补助通常为1500/年,分两个学期发放。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学费和生活补助费,部分中职学校展开招生竞赛,各学校通过各种奇招招录学生,甚至有的学校“购买”生源,承诺学生进校注册后可以离校。学生流失后,很大一部分学校为了继续获取流失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补助费,不向上级汇报真实的流失率。调查显示,中职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流失情况严重。其中认为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占被调查教师的71.6%,仅有15%的教师认为不严重(见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