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学在近代哲学预成性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是预成性教学。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在具体观点上差异迥然,但都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它们所持的思维方式均是“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生成性思维方式的产生必然会对以往预成性思维方式指导下的预成性教学理论提出挑战,从而形成了与生成性思维相适应的生成性教学。任何教学理论或教学研究,都应该提供实践建议,否则它就属于纯粹的哲学式思辨,对教学实践的改进无多大助益。教学研究应该是具有实践关怀的研究。某项教学研究如果不能提供行动建议,那么它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理念的倡导和观念的革新,其价值终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生成性教学的理想要想成为现实,就不能不涉及到教学行为的调整与变革。不过,此处所讲的教学行为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行为,而是广义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 一、生成及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的涵义 “生成”原本是用来解释事物演化过程与发展机制的概念,就是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转化,它既指从无到有的突现过程,也指从弱到强的生长过程,还指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但今天它又带有认识论甚至是本体论的特征。作为认识论,生成主要是指用生成的观点即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作为本体论,生成则是指世界本质上就是一种过程性。 总之,在哲学范畴中,生成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是对“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质主义思维和近代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否定。在教学意义上,“生成”与“预成”相对;在心理学意义上,“生成”与“接受”相对;在教育的意义上,“生成”以“遗传”、“潜能”、“准备”为基础与“成长”、“发展”相应。 (二)生成性教学的涵义 在当下教育研究的话语系统中,生成性教学是一个高频和热门词语。目前,界内人士对生成性教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如教学的生成性、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境域性以及开放的课堂教学等,具体观点如下: 观点一:动态生成式课堂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凭自身的素质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① 观点二:教学的境域性是指教学过程的特征及其表现因其内外环境的不同而不断生成转化的特性。② 观点三:教学的生成性是指预设的教学要素、教学结构、教学行为方式等会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发生预期之外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经常发生预料之外的变动与调整,甚至产生新的教学行为与预期之外的教学效果。③ 观点四:开放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从有效促进学生言语经验发展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契机,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④ 通过对上面四种观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言说者往往在不同范围、从不同角度使用这一概念。第一种观点即动态生成性课堂过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生成;第二种观点即教学的境域性仅仅强调了生成性教学的依据;第三种观点即教学的生成性仅仅强调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教学的要素、教学的结构、教学的方式等的生成),教学的生成性是教学的本然要求,而生成性教学是教学的应然要求;第四种观点即开放的课堂教学虽然逐渐逼近了生成性教学的真意,但笔者认为还不太全面。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以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为指导,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以及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境域,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 首先,生成是过程中的生成;其次,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建构;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极主体就可以了,它还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 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诉求 (一)弹性的、动态开放型的学程预设是生成性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 长期以来,教师在预成性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了刚性的、静态的封闭型的教程预设。刚性预设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把学生提出的超出教案的问题视为“干扰”;同时还要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对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用时严格按照预设进行控制。静态的封闭型预设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预设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准备,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使“过程”演变成了“流程”。教程预设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考虑的是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很少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者没有决定权,甚至没有发言权,剥夺了学习者学习的权利和动力,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使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