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高二年级开展的一次地市之间“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三节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为课题的研讨课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教学过程,不禁引发了笔者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下面以其中一节典型教学设计案例作反思探讨. 一、教学设计案例 1.引入课题 回顾“命题”的概念;利用例1巩固“判断命题真假”. 例1 若lna>lnb,则a>b;若a>b,则lna>lnb. 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 通过例1“若p,则q”的形式,引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得到q,即由p可推出q,记为
.此时p是q的充分条件. “若p,则q”为假命题,那么由p推不出q,记为
.此时p不是q的充分条件. 判断例1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情况.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定义法:通过定义来判定.
集合法:设集合A={x|p(x)},B={x|q(x)},若x具有性质p,则x∈A;若x具有性质q,则x∈B.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
;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
;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
. 例3 已知p:-2≤x≤10,q:
(m>0),若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课堂练习与小结部分(略) 二、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评课议课是教学研讨的必需环节.在接下来的议课中,很多听课教师就这次活动中的教学常规各抒己见,氛围还算融洽,优缺点也都大多点到,这就是评课议课的重要性!但据笔者观察,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反思. 1.要注重与新教材的对接与融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并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工作机制等,其中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湖北是2018年启动高考改革省份之一,但在2019年秋季学期的高一年级并没有使用新教材,同样对于正在高二年级的学生面临的是新高考!因此,笔者认为新教材目录和内容是“三新一旧”背景下新课教学必须参照的资料之一!在新教材的目录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已经被编入预备知识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第四小节.它的课程定位是为高中数学学习做好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过渡,因为“逻辑”是数学语言的重要部分,是“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的必备条件.2019年5月,在成都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新教材培训会议上,新教材编者王嵘老师在提到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的编写思路时说道,“常用逻辑用语,在回顾命题的基础上,选取初中典型的数学命题,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数学定义之间的关系”.因此,新教材在紧密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典型数学命题,通过分析、判断、归纳等方法逐步形式化或符号化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例如,新教材第一个思考和例1中通过给出“平行四边形是菱形”“a//b”“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一个充分条件,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联系起来.新教材中第二个思考让学生给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充分条件,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判定定理实际上都给出了“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充分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前面的教学内容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教学设计,而更多的是例题的讲解和习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