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德国经济学家施瓦布(Schwab,K.)认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颠覆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行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并将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的就业、技能和劳动力战略》报告指出,根据对超过1300万劳动力的调查结果,到2020年,大部分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将有超过1/3与今天不同。[1]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要求劳动力去学习新的技能以弥补人工智能的不足。另一方面,正如前几次工业革命都大幅度地转移了劳动力,表现最明显的是农业从业人员的锐减。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使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更为专业的领域,需要劳动力具有更强的社交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决策和提出新思维的能力。[2]总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导致大部分职业及其需要的技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将成为教育变革的源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的技能供给即人才培养产生哪些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着重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变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人工智能影响技能需求的理论分析框架 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来完成或辅助人类完成智能工作。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导致劳动力被机器取代的概率上升。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约弗森(Brynjolfsson,E.)和麦卡菲(McAfee,A.)在其著作《第二个机器时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中提到,第一个机器时代是有关功率系统以及搬运大宗物件的能力,部分代替了人类的身体,人类很大程度上是机器的补充;而第二个机器时代则更多是关于自动化以及机器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活动的强化,机器部分代替人类的头脑,很多日常的脑力劳动将被电脑化。[3]从机器人的发展轨迹亦可看出这样的趋势。机器人在体系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执行机构,模拟人类的四肢进行移动和操作。第一代机器人主要实现了这个功能,应用在传统的工业领域,替换了那些简单及重复性的工作,机器替代人的比率约为5%.二是认知智能,即模拟人脑皮层前额叶等进行决策、规划、推理、经验与知识学习等。第二代机器人,即AI机器人具有这样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环境适应性,例如美国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等。第二代机器人能够使制造业中的机器替代人的比率达到60%,甚至可以实现完全无人的智能制造。三是感知智能,即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雷达、红外、力觉和触觉传感器、GPS、编码器以及深度学习等模拟人类的分类与理解、感官及视听觉通路等,使机器人具有感知智能,最终在某些行业真正实现机器替代人工。[4] 从机器替代人工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机器替代人工首先体现在某类工作任务上。奥特尔(Autor,D.)、列维(Levy,F.)以及默南(Murnane,J.)认为要想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必须要先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特点,工作内容是劳动力进行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的组合,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劳动力使用不同的技能去完成。计算机擅长快速运用规则,如果一个工作内容能够充分应用规则来进行描述,那么它被计算机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目前计算机的识别模式还仅仅局限在解决那些需要很少的情境性知识,没有复杂的感知型问题。那些需要复杂的识别模式的工作还主要是由人类来完成。据此,提出了“程序性(Routinization)”假设(简称ALM假设)。 程序性假设是指根据计算机在处理有一定规则的任务时具有比较优势,而人类在处理复杂的模式识别任务时具有比较优势,将工作内容分为程序性的和非程序性的。如果一个工作内容能够被充分定义,那么一个缺少灵活性和判断能力的机器将很容易通过一步步设置好的程序完成这个工作任务。这类程序化的、重复性的、有一定规律的、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的活动被称之为程序性的工作内容。一些中等水平的认知类工作和体力类工作的内容多为程序性的,往往容易被计算机替代。例如,文员、销售、生产和技工类职业。那些活动规律不能够被清晰识别的,不能够通过计算机程序或者机器完成的活动被称为非程序性的工作内容,分为分析和交互式的工作内容(Analytic and Interactive Tasks)和体力类工作内容(Manual Tasks)。分析式的工作内容多要求劳动力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高,专业类和技术类型的职业活动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法学、医学、科学等领域的工作。交互式的工作内容需要人与人的互动,管理类的工作具有这类特点。分析和交互式的工作内容难以被计算机技术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完成这种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投入。体力类工作内容的特点是需要情境适应、视觉和语言识别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例如司机、厨师等,要求劳动力具有熟练的身体技能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劳动力的教育程度要求并不高。这类体力类工作内容之所以难以被计算机取代,是因为其任务核心是情境适应以及与人的互动,这种对不确定的互动的适应和反应超出了自动化机器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将可能使机器获得这样的能力,但受使用成本的限制,并未得到推广。[5]职业包含的非程序性的分析与交互式工作内容越多,要求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职业包含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的体力类工作内容越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低;职业包含的程序性认知类工作内容与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之间并非单调关系,高中和非本科高等教育毕业劳动力从事包含较多程序性的认知类工作内容的职业的比例最多。[6]